一般三伏天的雨水多的话,气温就不会太热。但相反,如果在三月十七这天是大晴天,则预示着夏季的雨水少,这样夏季就容易出现持续的高温少雨天气,自然三伏天也就很难熬了。
在民间就有不少这方面的谚语,比如“三月十七大日头,六月六日晒开石头”,说的就是在农历的三月十七这天是大晴天的话,则预示着农历的六月初六的时候,气温很高,高温的暴晒把石头都给晒裂开了。
一般农历的六月份,此时已经是小暑、大暑节气了,而这个时候也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了。
另外还有“雨淋三月十七,四十五天五干土”,说的也是在三月十七这天下雨了,那预示着后面的一个半月都是没有好天气的,即是阴雨天气为主。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情况更为特殊,那就是在三月十七日之后的10天,就是农历的三月二十七日了,而这天正好是在“立夏”节气。
前面也说了“三月怕三七”,说的就是在三月怕初七、十七和二十七这三天都是晴天不下雨,而如果在农历的三月二十七日立夏也下雨了,那就是好兆头,预示着夏季的雨水多。相反,在立夏节气当天是晴天,则预示着夏季的雨水少,气候会偏干旱。
在民间就有“立夏不下,旱断塘坝”、“立夏不下,犁耙高挂”等说法,都是预示着后面的雨水偏少,甚至在有些地方还有“立夏无雨滴,三伏热死人”等说法,说的是立夏节气当天是大晴天,则预示着三伏天很炎热。
而且在过去还认为立夏如果不下雨,还会影响后面的收成,比如农谚说“立夏滴一滴,麦子堆成堆”等说法,就是因为古人如果立夏晴天无雨,不仅预示着会出现持续的干旱,而且还可能收成也会受到影响。在古籍《文林广记》也称:立夏大晴,其年必旱。
总之,根据古人的经验来看,在农历三月份的初七、十七和二十七这三天的天气很重要,尤其是今年的三月二十七还是立夏节气。如果三月十七日这一天阳光明媚、气温较高,那么往往意味着接下来夏季的日照时间会比较长,气温也会相对较高,因此三伏天可能会比较炎热。
相反,如果这一天阴雨绵绵、气温偏低,那么可能预示着夏季的降水会比较多,气温相对较低,三伏天可能就不会那么热。
当然,这种预测并不是绝对准确的,因为气候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是这些农谚也是古代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它们虽然简单朴素,但却表达了人们对夏季气候变化的观察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