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你阅读,请你关注和讨论,你会对教育的文化使命有更深了解。
一 质疑20个优点
魏书生终于发现,学生不仅要追求学业目标,更要追求人格目标!这可是不一般的发现:前者是应试教育,后者是素质教育。
魏书生有个重大的教育举措:每个孩子为自已找10优点,别人再为孩子找10个优点,共20个优点,并把它写到课桌上,当作“座右铭”。
有两点质疑:一是,学生能找10个到20个优点吗;二是,20个优点真是优点吗?
真教育必须肩负文化使命。狭义的文化即认识自我的智慧,必须解决两大核心问题:自我是谁,走向何方(即未来自我是谁)。了解三十年教育,就不难发现,教育的核心问题正是不培养孩子认识自我的文化智慧,以至孩子丢失自我。
我一直探索如何培养孩子的文化智慧,将读写说等语言实践与文化使命融为一体,经常让孩子回答“自我是谁”的问题,可孩子都感到茫然,不要说10个优点,就是三五个也难找。不仅如此,找到的词常常有幽默意味,跟自我的性格恰恰对立,听后大家都笑。所以,我常说,人生来是自我的马屁精。
二 难以认识自我
作为精神生命的自我,并非简单的物件,对其特征无法一目了解。其次,人的感官都只对外物明察秋毫,对自我却无可奈何。眼睛看不见自我,借助镜子还是只看见肖像;耳朵听不见自我心声,不明白自我真正需要什么;触觉也常犯错,分明高烧40度,却大叫“发冷”。最后,人都是习惯的奴隶,自我任习惯摆布,全然丢失自我。
因此,古希腊神庙里刻有苏格拉底的名言:认识你自已!
法国谚语说:我们只熟悉自已的胃口!
列夫·托尔斯泰说,尽管并不清楚自我是谁,可只要行动,我就十分清楚:自我是谁。
三 人格目标
大多杰出者都十分清醒:自我是谁,走向何方!特别是在人生的转折点及关键点时,没有哪个杰出者不清楚这两点。
孩子是成长中的生命,几乎没有谁拥有鲜明的好品质,却只有鲜明的缺点和恶习(诚然,自已是不清楚缺点和恶习的)。就是十分优异的孩子,也只有某种品质的雏形,还需未来考验和塑造。所以,孩子确立的20个优点其实是自我的人格目标,即自我渴望成就的人,需要用顽强奋斗方能塑造这些品质。
当孩子既清楚自我要考多少分,又清楚自我要成就那20个优点,魏书生就超越应试教育专家而成为教育家了。在应试竞争如此严酷的环境下,魏书生能提出人格教育的理念,实在难能可贵呀!
魏书生大概认为,优点多多益善,所以要求每个孩子确立20个优点。于是新的质疑又来了:优点真是多多益善,真要20个优点么?
作为自知智慧的文化,追求简洁深刻的目标。品质目标越简洁越深刻,指引的行为方向越清晰越坚定。比较东西方文化,我们发现,西方文化就是追求个性,东方文化就是追求道德。“个性”与“道德”把文化目标高度简洁地概定,成为我们重塑生命的定律,人格目标是不是就容易把握了?
四 道德目标
“道德”是牺牲自我成全环境而积淀的品质丰碑,以他爱的信仰为原动力,解决一切人际矛盾。他爱即对他人的热爱,包括亲情、友情、爱情、博爱等,以及对班级、学校、家乡、祖国等的热爱。牺牲自我奉献他人一次,是道德迈出的一小步;唯有坚持下去,不断牺牲自我成全他人,最终才塑造出道德的品质丰碑。
道德至少有三种意义:一是为自我发展创造最佳人际支持,二是为探索理想提供高瞻远瞩的视角,三是获得崇高的幸福。
对于孩子,道德目标高度清晰,行为方向高度明确,利益冲突时牺牲自我成全他人或集体。不过,他爱的信仰却需要修炼,缺乏爱,道德塑造就失去动力。他爱的修炼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蓄养丰沛的怜悯,二是与利己之心斗争。敏锐深刻的怜悯是他爱情商的标志,而无私之心是道德行动的关键。每个追求道德的孩子无不充满内心冲突,高尚道德是在冲突中结晶,是在行动中塑造。
五 个性目标
“个性”是坚持自我与环境斗争而积淀的品质,比如,勤奋勇敢坚强挑战等,以自爱的信仰为原动力,是生命的伟大创造,是创新力的核心,解决人生发展的一切问题。勤奋一次不是勤奋,只是向勤奋迈出的一小步,坚持下去,养成习惯,最终才结晶出勤奋的个性。
与道德对立又统一,个性是生命发展的又一动力体系,表现为与环境斗争取胜的趋势,是所有杰出者的人格标志。在儒家文化的严酷统治下,个性一向受到遏制,以致道德也沦为封建礼教,使个体生命日益怯懦顺从,天才被扼*,民族衰落,遭受异族侵略。
还有什么比重塑勇敢坚强挑战勤奋等优异个性,更有意义的教育呢?勇敢是突破习惯和环境的限制,去干自我从没有干过之事;坚强是将从没有干过之事干到底,直至成功:二者是创新力的标志。给孩子分数可以换得升入好大学的门票,塑造勇敢坚强的个性丰碑,就给孩子未来创造无限可能。
综上所述,魏书生提出的20个人格目标,是否应从道德与个性两大品质目标中提炼得更精炼呢?
怎么塑造高尚道德与强大个性的品质丰碑呢?个性与道德是辩证的统一体,怎么培养二者的辩证智慧呢?后面,将给大家解答,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