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是这样,即甜又丧,即清醒又疯狂。但大家都要求我们,只展示甜和清醒的一面。那另外一面,该寄存在哪里呢?/《去他*的世界》剧照
一位公司白领的标签,通常是沉稳、严肃、时尚和爱旅行,但你不会猜测他可能“觉得自己一个沙雕”,或“每天思考猫猫知不知道自己是一只猫”,因为这些听起来都像是小孩子才会有的胡思乱想。
哦不,小孩子也不能有。
他们已经被训导出“作文文末必须有光明的结尾”的固化思维,即便是“天上的云就像一匹奔跑的小白马”一句天马行空的话,也要强行加一句“正如我自由自在的童年”云云。如果结尾没有升华,这将是一篇没有意义的文章,分数瞬间从50掉到30。
正因为整个社会都在苛责地追求“意义”,我们才不愿意轻易表露自己的B面。
这一面过于日常和琐碎,以至于说出来会被朋友嘲笑、被领导误会你是一个整天瞎想、不求上进的人。
有时候,我实在喘不过气,不得不停下,看看那些红的、黄的、青的——那些“跟升职加薪毫无联系”的叶子,我从中感受到了纯粹。/《去他*的世界》剧照
所以,我们大多数人,有50%的想法无法表达。
于是,设置了进组门槛、自带私密性的豆瓣小组,成了我们宣泄的入口——
以用户兴趣和性格为基础,构建圈子文化,撕下日常的标签,找到更多三观相同的伙伴。
只要是同一个组的人,性情都能达成一致,相互理解、相互慰藉。
“脑内幻想的泡沫应有细致的纹路”小组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它专门为“那些脑子里常有幻想却无法跟别人诉说的人”创建,其中一条群规很特别:
如果有与楼主不一样的声音,要做到有理有据,不要给楼主下定义。
因为,“有趣的想法,无需被定义局限”。
在这里,有人真切地看到泡沫的纹路,有人研究豌豆公主的体重。/豆瓣截图
由此,一群老大不小的人、一本正经地讨论各种“荒谬”议题,成了组内日常。
美人鱼喝了巫婆的药水会变成泡泡,为什么鲛人不会?有人怀疑是“海水成分不一样”;
梦的尽头是什么?有人认为是死亡,有人坚信是另一个世界;
白天犯困、晚上贼精神怎么办?评论区讨论得出的建议是:白天倒立工作、晚上站着睡,困意就被中和啦!
假如“我来世变成一朵不降落的云”,请问“极致的爱会变成什么”……有些“缥缈”的问题,聊着聊着,就聊出了哲学的味道。/豆瓣截图
混豆瓣小组的,除了自我宣泄,还有逃避过于公开的舆论空间。
这些年,随着天涯、猫扑等公共论坛过气,微博、朋友圈、知乎等强调“个体表达”和“私人领域”的社交平台逐渐成为主流。
但当自由的语言环境走向极端,就会导致粉丝多的“大用户”主导舆论,“小用户”但凡发表一句反对意见,都会被粉丝围攻漫骂。
其次,公开化的社交平台对用户的偏好、教育程度等分类界线不明显,各种类型的用户混杂在一起,导致你说一句什么,都有人在评论区发表牛头不对马嘴的观点,甚至纯粹抬杠,多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