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骆宾王名字的出处是《易经》,在其中可以找到“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这句话。
结合程颐所说的“古者有贤之人,是人君宾礼之,故士之仕进于王朝,则谓之宾”做理解,“宾”指的就是跟随君王做事的官员。
而“王”字,显而易见,指的就是君王。
因此,《易经》中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观看一个国家的民俗风情,适宜从政追随君王”。
所以骆宾王的名字虽然用上了“王”字,却不显得冒犯,反倒因为表达了“愿意从政追随贤德的君王”的意思,体现了忠君和爱国的一面。
哪怕高傲如君王,被这样明显地“拍了马屁”,也只有高兴而不会生气。
所以骆宾王没有因名字带“王”字而被*头。
更难得的是,骆宾王还不是一个庸才,而是一个七岁就传出才名的神通。
据传,《咏鹅》就是他在七岁时所作。
一个寒门出身的稚子能有这样的诗作,当真是震撼了世人。
更可况,他一生都没落到“江郎才尽”的地步,著作颇丰,豪情壮志,以为绝唱,长期受到人们的赞誉。
被这样一个天下闻名的才子、诗人“吹捧”,哪个皇帝都会笑出大牙。
冯野王在初唐骆宾王之前,其实已经有两个人大胆地采用了“王”字作为自己的名字。
最早的那个人就是出生西汉的冯野王。
论起在后世的声名,冯野王不如诗作都被列入九年义务教育必背课文行列的骆宾王,但在西汉,他也是相当有名的官员。
冯野王的家世要比骆宾王的家世来得好。
他的父亲是朝廷命官,官至左将军光禄勋。
有这样的家世,他入仕要比寒门出身的骆宾王来得容易,少时就蒙父荫,担任了太子中庶子的官职。
后来更是轻松补任县令,当过太守,做过左冯翊,任过大鸿胪,掌管诸侯及少数民族事务,为九卿之一。
显然,他是一个既有家世,又有才能和机遇的人。
这样一个人走进官场,很难不引起其他人的注意。
而他没有因为名带“王”字受到其他官员的攻讦、受到皇帝的猜疑,其实和他的字有一定的关系。
因为他的字就叫做“君卿”,意思就是“君王的臣子”。
可以说,他取字“君卿”,就是在表达对君王的效忠之意,这样一来就可以掩盖他名带“王”字的“张狂”。
所以冯野王也没有因为名带“王”字而受到惩罚,更没有因此被*头。
和骆宾王一样,冯野王也是一个有能力、有贡献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