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莆田,有一个传说,说是国内市场上10双假鞋里,就有9双是从这里发货;全球每3双耐克鞋中,便有一双是来自这里的仿品。
因此在网上有人戏称,这里的假鞋,和丹阳的眼镜、南通的床品4件套、华强北的手机,合称中国假货“F4”。
假鞋和医疗,应该也是所有人对于莆田的第一印象。但莆田的商业远不止医疗和鞋子,还有红木业、珠宝业、木材业、油画业,且基本都处于垄断地位。
莆田商人因其精明能干被一度称为“东方犹太人”,比较知名的有李嘉诚和孙正义,祖籍都是莆田,经商大概是莆田人从骨子里就遗传下来的天分。
虽然历史上的莆田曾是举国闻名的书香礼仪之邦,出过众多的进士和状元,但如今,莆田身上最深入人心的标签却是“假鞋之都”,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耐克、AJ全球推广大使、贫民窟男孩的鞋柜、大牌球鞋限量款粉碎机、让全世界都穿得起名牌鞋的莆田鞋是怎样炼成的。
莆田造鞋,不是近十几年才凭空发展起来的,而是有着悠久的制鞋历史。
在清朝光绪年间,莆田县大路街就已有多家制鞋铺,以前店铺后作坊的方式开始生产鞋子。
到了民国时期,大路街成了鞋铺的集中地,有“彩成”“顶成”“彩美”“瑞美”“协来”等三十多家鞋铺林立。其中高端定制、创建于光绪年间的“彩成”鞋因质量上乘、造型精美,风靡莆仙两县。
彩成鞋的第二代接班人郑成祖不但继承了父亲的鞋艺,还独自前往上海学习先进的技术,对鞋的材料与工艺进行了改革。
将鞋底改用外国进口的橡胶底,内底采用上等骆驼皮,鞋面的布料则是苏州产的棉麻料,每双鞋均“量脚定制”,舒适合脚,经久耐穿,时髦程度大概就相当于今天的椰子和AJ。
当时的商贾名士都以穿彩成鞋为傲,普通市民排队买鞋的场面比现在新鞋发售大家排队的场面有过之而无不及。
民国以后来到1937年,日本侵略中国,在沿海用飞机投放瘟疫弹,导致成千上万的中国民众被细菌感染身亡。
莆田也未能幸免于难,细菌导致城内大量平民死亡,其中就包括39岁的郑成祖。
只留下他的妻子守住家业,苦苦支撑。解放后,莆田县政府将几十家鞋铺连同彩成鞋一起,成立了一个制鞋厂,取名为“权立鞋厂”。
随着鞋业市场供求不断增大,权立鞋厂的规模也不断扩大,成为莆田最大的手工业工厂之一,鞋厂也随之更名为莆田鞋革厂。
当时鞋厂的主要产品是手绱布鞋,但到了70年代,塑料制鞋、橡胶制鞋开始在国内流行,手绱布鞋受到冲击,鞋革厂濒临*。
直到80年代的改革开放,让莆田抓住了救命稻草,成为大量制造业产业转移的接受地。
这些制造业产业的主要来源地是与莆田一水之隔的台湾。
众所周知,制鞋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从它的发展历程来看,总是向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国家和地区转移。
在东南亚和中国大陆之前,这些地方是日本、韩国和台湾。
台湾制鞋业起步并不早,大约开始于60年代中期,但靠着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材料优势,一路高歌猛进,鞋类出口金额自1974年开始就一直增长,连续15年从没停过,在1988年更是创下高达37亿美元的出口额纪录,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鞋类外销供应地。
然而,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台湾制鞋的成本也随之增加,恰逢改革开放的东风吹起,跨国公司纷纷来大陆寻找成本更加低廉的转移地,很快,他们就看到了与台湾隔海相望、距离近且劳动力价格低廉的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