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福建省内主要有三个地方接受了台湾鞋业的转移,它们分别是莆田、晋江和福州。
莆田和晋江成为制鞋业转移的目的地,可以说是完美适配。
莆田前面我们说过了,自古以来就有制鞋业,在1986年时,莆田鞋革工业总产值就超过了1亿元,占到了全省GDP的70%以上。
而晋江也有制鞋基因,早在1979年时,就出现了第一个私人制鞋厂。
两地借助于这波产业转移,学到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培养了熟练的制鞋工人,同时也使运动鞋制造业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开始具有一定规模。
可同样的起点,甚至是同样的代工厂模式,晋江和莆田却在后来走出了两条完全不同的制鞋模式,前者如今被称为中国鞋都,诞生了安踏、361°、特步、鸿星尔克等一大批知名体育用品品牌,雄踞中国运动鞋业半壁江山。
而后者,则走上了“高仿”和“假货”的道路,在违法的边缘疯狂试探。
两地的分水岭是在90年代中期。当时由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代工厂的订单量急速缩减,而且代加工利润又低。
根据当年国际消费者联盟的调查,一双鞋的成本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生产工厂、品牌商、零售商和增值税。
其中工厂的毛利仅占2%,人工费用更是只有0.4%。
也就是说如果你在商场花600块钱买了一双阿迪,作为代工阿迪的莆田鞋厂只能赚到12块钱,工人更是只能赚到2.4块钱,但累死累活、兢兢业业的还是他们,世界工厂的名声背后都是一个个沦为工具人的工人。
因此当时摆在所有鞋厂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学技术,做自主品牌,从国外品牌手里分一杯羹,一条是利用现成的生产线,仿制国外的产品和技术,用他们的品牌挖他们的墙角。
很显然,莆田选了后者。
虽然大家都知道哪条路是正确的、长久的。但是正确的路太难了,远没有拿到图纸直接照抄轻松,试问谁不想躺着就能把钱赚了呢。
就像我们都知道不能熬夜不能沉迷手机,但我们不还是一边敷最贵的面膜一边熬最狠的夜一边抱着手机刷到地老天荒。
这个道理莆田人当然更懂,最初,他们将一些剩余的制鞋原材料偷偷做成新鞋,再加上一些超出订单数的鞋,把他们放在网上便宜卖出国,这就是我们经常能在网上看到的原单尾单。
后来需求越来越多,原单货不够了,于是做高仿的假货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一些厂家通过贿赂在国际品牌代工鞋厂上班的员工,千方百计将其鞋样和设计图弄到手,再借助市场上低廉的原料和人工成本自行生产仿冒品,莆田的假鞋产业由此应运而生。
在莆田,流传着一句话,“让全世界都穿得起名牌”。
在当地怀揣这一远大从业梦想的人被称为“阿冒”。
阿冒们大多是莆田本地年轻人,也有怀揣着发财梦,从其他地方来到莆田的人。
他们昼伏夜出,总是在凌晨之后骑着摩托车奔走在安福电商城拿货。
安福电商城这块区域曾经是火葬场,后来改造成小区,政府把卖假鞋的商贩迁移到这里,就变成了如今著名的“鬼市”。
白天电商城内总是大门紧闭,空无一人,一到晚上就人声鼎沸,挤满了来拿货的阿冒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