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历朝历代都很重视农业。太阳和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古人就结合气候和太阳变化规律,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用于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对农事与气候变化关系的研究成果,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1.春季节气
立春(公历2月3-5日)、雨水(公历2月18-20日)、惊蛰(公历3月5-7日)、春分(公历3月20-22日)、清明(公历4月4-6日)、谷雨(公历4月19-21日)
2.夏季节气
立夏(公历5月5-7日)、小满(公历5月20-22日)、芒种(公历6月5-7日)、夏至(公历6月20-22日)、小暑(公历7月6-8日)、大暑(公历7月22-24日)
3.秋季节气
立秋(公历8月7-9日)、处暑(公历8月22-24日)、白露(公历9月7-9日)、秋分(公历9月22-24日)、寒露(公历10月8-9日)、霜降(公历10月23-24日)
4.冬季节气
立冬(公历11月7-8日)、小雪(公历11月22-23日)、大雪(公历12月6-8日)、冬至(公历12月21-23日)、小寒(公历1月5-7日)、大寒(公历1月20-21日)
为了方便记录,古人还把二十四节气总结为一首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