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的东单菜市场内景。资料图
直至上世纪80年代初,国内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一方面,菜市场以十分具有活力的“菜篮子”形象,深受大众喜爱;另一方面,上世纪80年代也正是北京打造现代化、高端化国际化大都市的关键时期,各大菜市场所售产品、交易性质、从业人员素质等决定了市场难以控制和管理的“脏乱差”环境,这显然是有悖于城市发展方向的。
于是在整顿市场乱象的同时,超市、菜站、便利店等统筹管理的便民业态百花齐放,而菜市场在北京的历史舞台上逐渐没有了容身之地。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东单菜市场内景。资料图
1997年,东单菜市场被拆。2015年9月,新的东单菜市场重新开业,但已经不是原来的模式了。
2015年9月东单菜市场重新开业,但已经不是原来的模式了。
到今天,北京的菜市场已经寥寥无几了,这其中,数丰台区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最大。
北京菜市场的前世今生(以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例)1996年,张玉玺在新发地市场门前。资料图
2012年7月,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董事长张玉玺出版了一本叫《农产品流通理论思考与实践探讨——北京新发地市场的实践与经验》的书,他在书中介绍,创建新发地市场之初,他无资金、无经验、无设备,并在收费时挨了商户一个大嘴巴,而正是这个大嘴巴,让他整理出了一套市场的收费标准。同时,在做生意的过程中,他明白了商户要在出售自己产品的同时有安全感,也就是不受人欺负,这就要有市场的庇护,于是他整了一套完整的市场管理制度。
于是,1988年,15个人、15亩地、15万元启动资金和几间简陋的平房,张玉玺成立了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而这个市场,在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成为了北京居民的“菜篮子”和“果盘子”,带领百万农民就业增收,同时经受住了2003年“非典”、2008年冰雪灾害和奥运会农产品供应的考验,目前已经成为北京甚至周边省份农产品的集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