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家里有没有这样的孩子,明明是该活力四射的年纪,却整天唉声叹气、萎靡不振,总感觉做啥事都打不起精神来?很不巧,我家就有这样一位少爷。
我家少爷从小就被周围的亲戚朋友贴上了“老成”的标签,总感觉比同龄孩子成熟一些。少爷性格偏于内向,喜静不喜动,什么对抗性的、剧烈的体育活动都不太喜欢,玩游戏也只玩益智类的,对于那些打打**的游戏玩几次知道怎么回事就不再玩了。开始的时候我们都还挺自豪的,成熟稳重多好啊,也认为这是他的性格使然。
但是最近我却不这样认为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任务也越来越重,整个人依旧安静稳重,却多了唉声叹气,也会抱怨学校死板、抱怨老师拖堂等等,无论是写作业还是做其他活动,似乎都没有什么积极性,也没有动力,而是一种萎靡不振的状态,动不动就说很累。我直觉是不应该啊,即便性格内向,跟转学之前的状态也完全不一样。
我跟少爷交流过这个问题,他的回答是转学之前,学校是私立学校,需要住校,学校里各种社团、经常举办各种活动,他觉得在原来的学校可以自己决定和安排很多事情,有成就感,有把控感。转学后,学校课程安排很紧,中午没有午休,也没有社团和各种活动,除了学习就是学习,他自己感觉很枯燥,晚上放学后吃完饭就得写作业,天天按部就班,没有自己支配的时间,感觉很累。
当时我就有一个疑问,正值青春年少,这点学习任务应该可以应付吧?其他孩子为什么不像他呢?没转学之前除了学习还参加了街舞社团、机器人社团、管乐团,还有各种比赛和学校里的艺术节、运动会等等丰富的活动,他还是班长,要准备班会、筹划活动等,那时也没听他喊累啊,感觉还挺精力充沛的,好像浑身有用不完的劲儿,现在这是怎么了?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有一段时间,也曾尝试让他锻炼身体,在饮食上尽量做到营养丰富,但是情况似乎并没有什么改善。直到最近看到一个词——“精力管理”,我似乎找到了问题所在。
我们总说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没错儿,但是也确实人和人的精力是有区别的,别说孩子,就是我们大人也存在这种情况。每个人一天都有24个小时,可是我们有的时候会发现,有的人都能够把任务一下完成,每天安排得满满的,意气风发;而有的人还在原地踏步,疲疲沓沓,啥也不感兴趣啥也不想做。这里可能就涉及到一个问题,精力管理。没错儿,精力是可以进行管理的。
那么精力是怎么来进行管理的呢?我们首先要明白精力来源于什么,精力来源于三个因素:体能、专注力和积极的情感。
体能不用多说了吧,对精力的影响显而易见,吃得好、睡得好,第二天肯定也会精神百倍。从调整的难易度来看,也最容易,饮食上注重营养,早睡早起、经常锻炼,体能的提高也很容易做到。
第二个因素是专注力,这个是需要从小培养的,但是我感觉也比较容易。一般对于孩子来说,除去病理性的原因,都有较高的专注力,只要大人不去破坏,专注力都能保持。也有被破坏的,那也可以重新培养,现在也有很多方法,这里也不赘述了。
第三个因素是情感,积极的情感对精力也有很大影响。我认为我家少爷转学后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跟这个因素正相关。我首先要在这里做个自我反省,我是一个比较挑剔的人,对少爷纠错的情况比较多,这也就造成了他自我价值感较低。我还是我,转学前后没变,按说少爷应该一直会是萎靡不振的这样一种状态,那为什么转学前后会有反差呢?这肯定就是学校在起作用了。
其实,少爷考上原来的初中,那一年我们明显感受到了他的变化,积极向上、努力进取、每天忙忙碌碌还哼着小曲儿……这些都跟他在学校的生活学习有关。前面说了,因为学校氛围比较轻松活泼,有很多他喜欢的社团、活动,各种比赛和表演让他被更多人认识,然后又是班长,所以他在同学和老师那里获得了很多肯定,他有成就感和掌控感,自我价值感高,这些积极的情感让他精力充沛,没喊过累,做事也很有干劲儿。
现在的学校是完全不同的风格,转过来之后原来的“光环”一点不剩,再加上学校更注重考试成绩,每天就是上课、写作业,学习任务重让他几乎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心态上肯定发生了变化,“我的世界我做主”是青春期一个重要的表现,这个时候的“自我认同”更多来自周围同学、老师,所以他的自我价值感大大降低了,这也就是造成他做什么事都打不起精神来的原因。
好在他之前一直学的萨克斯没有因为学习任务重而取消,现在机缘巧合加入了体校射击队,这两项让他没有彻底崩溃,在萨克斯和射击上虽然付出了时间,但是收获了自信,这也算是值得庆幸的事吧。
以前觉得无解的问题,现在找到了原因、理清了思路,接下来就是执行了,学校我们改变不了,家庭环境还是可以改变的,所以从自己开始,减少挑剔,创造条件和机会让他拥有更多自主权,提升对自己的认同。这又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艰难在于我的思维惯性的改变,不挑剔对于我来说似乎不那么容易做到,但是我愿意去努力。每个孩子,都是上天派来拯救我们的天使,他们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的不足,帮助我们成长。在家庭教育这条路上,我们摸索着继续前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