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Aadhaar号码
也许是长期的奴役,使得人们没有安全感。想要工作,还要证明“我就是我”。繁复的身份证明,使得年轻人不愿意干长期工,只想做临时工。
即使印度的法律已经在强调没有种姓之分,甚至还专门为低种姓人在各种岗位预留名额,可低种姓人在工作中依然受到排挤。
曾经有一位“不可接触者”男孩,在少东家的鼓励下,发奋学习,考取了高校,也争取了好的工作。但是最后还是回到原来的阶层,与父母一起扫厕所。
一种制度的消亡,不是一代人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几代人共同努力。
在制度还没有完全改变之前,更多的低种姓孩童出生也许并不是一件好事,很可能还会给社会带来忧患。
基础设施与投资
在过去的30年里,印度的生育率持续高增长,婴儿死亡率下降,使得人口呈现年轻化,成为全球拥有最充沛的年轻劳动力市场。
数据显示,印度人口的年龄中位数为28岁,全国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在35岁以下。有了劳动力,就需要提供足够多的工作岗位。
2014年,莫迪刚上台时,就提出“印度制造”的计划,立志将印度打造成全球制造业中心。
这一计划以市场化、自由化为主导思想,以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外资为核心思路,包含快速拉动制造业增长、创造就业岗位两大诉求。
印度制造计划
7年过去了,如今的印度,制造业方面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提高,甚至没有发展出像孟加拉国的服装业那样,有特点鲜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印度的国情。印度目前还是以农业为主,工业为辅,尽管政府加大力度发展工业,可农民却不买账。
比如,目前由国家主导的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等,相对不算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对生产线员工有一定技术要求和教育门槛。
这下,农民却不高兴了,集体跑到工业园区抗议。因为建厂征用了农民的土地,但是农民的孩子却不一定都能到工厂干活,这样一来,生活就没了保障。
国企都难以生存,私企的日子就更难过了。除了当地民众的需求,印度税制的方式有很多种,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所缴纳的税也会随着水涨船高。
这也是大家宁愿只做小微企业,而不愿意发展壮大的原因之一。
如果仅仅依赖本土企业,市场远远满足不了劳动力需求。
所以,引进外企成了必要。但是,招商引资看的不只是人口,更多的是基础设施。比如:土地、公路、医疗、税制等等。
虽说印度一直都在努力引进外企,可进来的外企却想撤资。
交通混乱
“要想富,先修路”,交通便利,企业才能更好地发展。但是,目前为止,除了孟买的公路相对好一些,其他城市的公路都很窄,加上人口又密集,车子很难行走。
不只是交通不便,还有群体性罢工的频发,也让很多企业遭受重大损失。这边要赶工期,那边却因为教会原因要罢工,最后的损失只能是企业自己承担。
长此以往,进驻的企业看不到收益,最终只能撤资。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引进企业不难,难的是如何留住,并将之利益最大化。也是把“人口”变成“红利”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