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宜昌有个宝宝,出生才几天,其父母把出生证明刚贴到网上,立马吸引了网友的眼球,大家顿时就炸开了锅,结果小宝宝一下子成了网红。——应该是最年轻的网红了,还没出月子中心呢。
原来宝宝的爸爸姓万,妈妈姓涂,两个人在宝宝没有出生的时候就取好了名字叫“思瑞”,取合有思想、祥瑞之意;另外瑞字有“王”有“山”,孩子虎年出生,虎为山中之王,这个名字正合适。——“万涂思瑞”,合着英文一二三的顺溜,加上中文的美好寓意,确实是个好名字!
今天来谈谈名字的话题。
我一直怀疑古人老早就懂得当代人所谓的“量子纠缠”的秘密。所以他们非常重视语言的表意性。宗教尤其是佛教,会念不同的咒语,祈福或消灾,不知道见不见效,但这个现象是存在的。最早国人唱歌或吟诗,尤其是在祭祀祈祷的仪式中,念念有词,非常之虔诚。最早的诗评《序大序》甚至说“感天地,动鬼神,莫近于诗。”——不正充分体现出国人对语言表意重要性的认知吗?
传统社会,稍有些知识的家庭,尤其是上层人物,对孩子起名都很为重视。到底有哪些讲究呢?他们大体上会从这几个方面去考虑:有信,有义, 有象,有假,有类。——什么意思呢?用出生的某一种情况来命名是信;用祥瑞的字眼来命名是义;用相类似的事物来命名是象;假借某种事物的名称来命名是假;借用和父亲有关的字眼来命名是类。——古人避免以国名、官名、山川名,疾病名、牲畜名、钱币礼品名等等来取名,因为古代重视祭祀,而祭祖时又要避讳,而上述事物的名称不好随意改变,所以取名时就会慎重地避开。
比如春秋时期,鲁国第十六位君主之所以叫姫同,就是因为他与自己父亲鲁桓公姫允的生日是同一天。
当然,相应的也有失败的案例。历史上影响和后果最为严重的取名事件,发生在晋国第九任国君晋穆侯身上。
晋穆侯四年(公元前808年),他迎娶齐国的宗室之女齐姜为妻。七年,他率军随周宣王讨伐条戎,结果大败,恰此时齐姜生下其长子,晋穆侯便为他取名为“仇”,并立为太子,以示不忘条戎之耻。三年后,晋穆侯又率军讨伐北戎,这一次在千亩之战中他大获全胜,此时齐姜又正好生下了第二个儿子,晋穆侯高兴地为他起名“成师”表示庆祝。
对于晋穆侯这两个儿子的名字,当时晋国的大夫师服曾经有一通著名预言,并被详细地载入了史册:
君主给孩子取的名字太奇怪了!——政就是正,在于端正百姓,政事没有失误百姓才服从;相反就发生动乱。相爱的夫妻叫“妃”,相怨的夫妻叫“仇”,这是古代人所命名的方法。取名表示一定的意义,意义产生礼仪。名号可以由人决定,事物本身却有客观规律。现在嫡子跟庶子所取名字正好相反,这以后晋国能不出乱子吗?太子叫做仇,仇是仇敌的意思;他的兄弟叫成师,成师是大的意思,会成就他。这巳经开始预示祸乱了,做哥哥的恐怕要被弟弟给废黜了吧!
确实如此!后来,随着晋国分封“小宗”于曲沃,曲沃比国都的规模还要大,这无异种下了祸根,并且导致了晋国长达数十年的内乱。最终曲沃一支经过三代人的*伐,旁支取代了大宗,师服的预言得到了无情的验证。
不仅如此,到了晋文公重耳的父亲晋献公那里,正是旁支转正后的第二代——他把其曾、祖以来的其他的旁氏也赶尽*绝了。——直接导致了晋国“晋无公族”政治格局的出现;再后来“六卿擅权”,再后来“三家分晋”,最终把晋国拖向了灭亡的境地。
由哥儿俩的名字说起,讲了一个国家的故事——这在历史上是真真切切的发生过的。——虽然这个故事有点极端。
当然也并不是说,一个人名字起得好就万事大吉了。——名字是父母给的;而怎样做好自己,取得怎样的成就,却是自己的事情。——有关名字的话题,闲聊了一番,不知道大家有何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