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如何正确解读“和田玉”的正确定义呢?这就要从国家标准的几次修订说起了。2003年前对和田玉的鉴定标准是比较宽泛的,那个时候就连阳起石也可能会被鉴定为和田玉,因此2010年的GBT 16552《珠宝玉石 名称》这样界定:“不论产地,以透闪石为主要成分的矿物均可算作和田玉。”(原文没这么简单描述,大叔精简了内容便于大家理解),而2020年的最新国标《和田玉鉴定与分类》(GB/T 38821—2020)则进一步细化,重点是加入了一条:“透闪石含量达95%以上”的矿物才能被鉴定为和田玉。
很显然,早年的国标过于宽泛。在这样的背景下就有很多含量不达标的“透闪石质玉”钻空子,尤其是在直播间横行无阻。如果商家使用的定义标准不明晰,很容易制造混乱和欺骗。只有所有的商家统一使用、遵从最新标准,树立正确的"和田玉"概念,消费者才能避免陷入价格陷阱。其实即便是最新的标准也存在一些疏漏和不足。比如籽料和山料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划分。
一年前发生的小杨哥、李佳琦直播间打假,就是某玉商用一批“碳酸盐质玉”被打假人王海盯上,但为什么最后没音了呢?因为商家提供出了沿海某省份出具的鉴定证书,如果这些货品复检被认为有假,那么某些鉴定机构的公信力就会出现严重的问题,因此各说各话,商家也有“鸡毛令箭”就让消费者很头疼了,了解这个热点事件的玉友应该注意到了,和田玉打假之路着实漫长而艰辛。
作为消费者,我们既要重视国标规范,也要勤于学习专业知识。如此才能化被动为主动,成功避开假货。这里大叔也想问问咱们读者,您觉得要彻底杜绝和田玉假货,除了完善标准和加强自身学习外,还有哪些可行之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