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是一个富有精力和写作*的作家,同时也是我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他被誉为魔幻现实主义作家,跟美国的福克纳、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属于同类,他们都是少有的熟练掌握魔幻写法的人,当然要说起魔幻现实主义,中国能追溯到最早的当属屈原、吴承恩包括鲁迅。
说屈原虽然有些牵强,但《天问》这样对浩瀚宇宙的“眺望”不得不叫人浮想联翩,可是吴承恩的《西游记》没得说,它是妥妥的魔幻现实主义巨著,同样鲁迅也擅长写魔幻作品,他从《山海经》里吸取素材,将《采薇》、《铸剑》等文章写得风生水起也酣畅淋漓。作家王朔就说过他受鲁迅先生影响最大的作品就是这篇颇具魔幻色彩的《采薇》,而对莫言一生的文学创作影响最大的作品却是鲁迅的这部魔幻小说《铸剑》。
从《铸剑》里汲取大量创作源泉,也无数次读鲁迅的《铸剑》,才有了后来的莫言。莫言像鲁迅一样采用“以小见大”的中篇小说《透明的胡萝卜》使他在中国文坛一举成名,这部小说也是莫言的成名作,有了这部《透明的红萝卜》,莫言可以说是像开挂一样迅速占领了当代文坛的一大部分领土。
开挂的莫言山东有莫言、陕西有路遥,他们都擅长写长篇,光路遥一部《平凡的世界》就有一百多万字,试想当下中国除了张炜还有谁能写出如此长篇的纯文学作品。自从莫言有了《透明的红萝卜》,接着《红高粱》、《天堂蒜薹之歌》、《丰乳肥臀》、《酒国》等十一部长篇小说接二连三的出版。
不消说,莫言已经深深震动了当代文坛。
也可能是写长篇小说写习惯了,莫言说过作家写小说就要往长里去写,不写到20万字就不算长篇。确实如此,莫言自己也笔耕不辍、榜样在先,后来的《四十一炮》、《蛙》、《生死疲劳》、《檀香刑》等等都是20万至50万字的长篇小说。
在当下人们都提倡长书短读、写短篇的趋势下,莫言觉得应该把短篇写长。长篇有长篇的好处。能体现一个作家胸中的大气象、大悲悯、大起大落,像大江大河一样波涛汹涌,海纳百川的气势。“长度、密度和难度,是长篇小说的标志,也是这种伟大文体小说的尊严。”莫言在《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中这样说过;
所谓长度,自然是指小说的篇幅。没有二十万字以上,那就不叫小说(特指长篇),小说它就缺少应有的威严。
有了莫言这般的强调,那些写短篇或者没有能力写长篇的作家,应该有些胆怯了吧。这个时候相信读者就会想到一个人,其实他是比莫言还要更早打出名声的作家,据中国当代作家在海外的影响力而言,余华完全不比莫言差。余华几乎也是当代最早走出去的作家,1998年余华先中国所有作家获得了有诺奖风向标之称的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余华的长篇数量到底算作几部可是纵观余华的五部长篇小说,结果有四部都不“合格”,这里的合格说的是莫言为长篇小说字数的定义-20万字。如此以来就连余华最有名的两部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都是没有超过15万字的。这可是两部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十部作品之二啊,另外,《在细雨中呼喊》、《第七天》、《兄弟》这三部,只有一部被分为上下册的《兄弟》是50万字,才刚好符合莫言为长篇小说定义的字数。
看来余华不仅产量低,而且长篇小说的字数也少得“可怜”,难道这就是余华一直无法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