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连科认为,现实作家在历史上是不被“讨好”的,永远无法和理想主义作家对比。就像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一个对俄国现实改革倾注心力,一个在老年还要离家出走追求那种对未来的理想感受。到底谁才能留名千古,不言而喻,托尔斯泰在后世中脱颖而出,屠格涅夫还“沉入”在了时代的荒漠和现实的纠葛里。在未来,人们只记住了托翁。
所以现实作品的小说最难写,也最好写,写得长了人们就能印象深,写得少了,很快就淹没在了时代的大潮里,当然这个不成文的定理有别于契科夫、莫泊桑和欧亨利这样三大世界短篇小说巨匠。
莫言虽然也是写现实题材的,但他很“聪明”,他选择了魔幻理想和现实都沾边,别出心裁的绕过历史,天马行空地组合各种不可能、不现实、不对称的怪诞故事,就像卡夫卡一开始就没有原因的写下去,更不安排合理的结果,大胆的从零因果着笔。而余华就不一样了,他在先锋作家行列里另辟蹊径,直接仿照鲁迅先生的“以小见大”达到管中窥豹的映衬效果,写福贵的个人经历,展示时代共有的悲剧。
所以这个时候完全又没有必要一定得把小说写得长,只需要将要表达的故事,反映的内在逻辑和时代大问题突出出来就足够。比如鲁迅,他还没有余华写得长,但他以孔乙己为小人物,刻画他的走路方式以及内心可笑的想法、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阿Q再小不过的人物了,简单一勾勒,就把辛亥革命的优势和弊端和盘托出了。从这么小的人物上,竟然写出了这么大的命题,以小见大,也不见得篇幅一定要长,或者一定要短。
莫言的书中都描摹了一些很可笑很有诗意的故事,长篇是足够的长,动辄就是几十万字,至于所反映的内核,笔者不敢恭维,但要说饶有趣味,这个不置可否。但要让人哭红了眼,气急败坏的骂出声来,还是余华的笔够劲道。看完余华那些都不得20万字的小说,相信读者不仅会更加珍爱生命,也更加悟透了生死。
这也许就是大部头小说和小部头小说的区别吧,目前看来完全是字数的差异,而文学艺术并没有因为字多字少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