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是六月一日,是属于小朋友的节日,祝小朋友们儿童节快乐!
六月是盛夏炎热的季节,绿树成荫,繁花盛开,一切都欣欣向荣,像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小朋友一样。花会盛开,树会长高,小朋友也一样,会不断长高,这也是无数家长最关心的问题,那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讲一讲小朋友长高的问题。
为人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总是殷切期盼,寄予厚望,尤其是当同龄的小朋友比自己家孩子长得高长得壮时,更是担心忧虑,是不是我家的孩子长得比较慢?那身高的增加标准到底是什么呢?
首先,为人父母我们应该了解,小朋友有两个生长高峰期,一个是婴儿期,一个是青春期。在出生时,婴儿的平均身高是50cm,出生时第一年长得最快,一年能长25cm。之后长高速度变慢。其次,我们来了解一下每个阶段小朋友的身高如何估算,这样就不用以别人家的小孩子作为参考标准啦,这里有一些公式可以使用,爸爸妈妈们赶紧记下来哦!
小朋友一至六岁时,用年龄乘7加上75,比如一个5岁的小朋友就应该是5乘7加75,有110厘米高。七岁到12岁,就用年龄乘6加80,比如一个11岁的小朋友就应该是148厘米,12岁之后,小朋友迎来了青春期,青春期的身高变化比较大,通常能够一年之内长高7~12cm,因人而异。最后,要给大家讲一个平常不曾注意的重点,那就是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动态的检测小朋友的身高体重的变化,而不是以某一个时间点的身高体重作为评估小朋友生长发育的标准。所以,可以在家里找一面墙,每个月测量一次,记录好时间和数值变化,作为一张可以记录动态纵向观察的表格,更能真实反应小朋友的生长情况。
儿童的长高其实就是骨骼发育的结果。我们的骨头是由骨细胞组成,具有各种各样的形态,成为了我们人体的支撑架,就像一个房子能建多高取决于水泥框架有多高,身体也是如此,小朋友能长多高,取决于骨头能长多长。骨头外有骨膜,内有骨髓,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能够不断地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而且具有修复生长和重塑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的骨头即使断了,在断端吻合后也是可以重新连接的。骨组织不仅作为我们人体的大支架,还是钙,磷元素的储存库,可以调节机体钙磷的代谢。
一般成人有206块骨头,按形态还可以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其中长骨是呈长管状,我们的四肢的骨头就属于长骨,长骨可以分为一体两端,体就是骨干,端就是骺。骨干和骺之间有一片软骨,这就是我们长高的关键,因为骺软骨细胞不断增值分裂和骨化,能够让骨头不断长长,到了成年,骺软骨骨化之后,骨干与骺就融为一体,这时候骨头上就会遗留一条线,称作骺线。这也是医生判断人能否再长高的标准之一了。除此之外,拍摄X线确定骨龄也是重要的诊断标准。
了解了长高标准和长高原理,再来了解一下什么会影响长高吧!
这也是许多爸爸妈妈们最关心的问题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父母的基因在小朋友的身高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父母双方的个子都不高,那小朋友的身高也不会有巨大的变化。一般一个家族的成员身高都会比较接近。其次,虽然先天因素不能改变,但是后天的帮助也必不可少。影响身高的因素有睡眠,饮食,情绪,运动。
最后和大家讲一讲正确的长高方法,赶紧学起来!
- 第一就是要睡得好,因为在夜间睡觉时,生长激素会大量分泌,可以帮助身体发育,小朋友最好九点就上床休息,这样可以形成良好的内分泌节律。
- 第二就是要吃得香,小朋友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阶段,不可挑食,膳食均衡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现在不挑食的孩子实在不多见,其实可以在婴儿期添加辅食时就注意方式方法,比如一次只添加一种食材,同一种食材变着烹调方式的做,找到小朋友喜欢的烹调方式,而且切忌不要过早添加各种调味料。在饮食的方面,父母的引导也非常重要,如果父母在吃饭的时候津津有味,那小朋友也会沉浸在享用美食的氛围里。
- 第三,来说一说运动,适当的运动有助于骨骼发育和肌肉生长,还可以促进生长激素分泌,多做一些弹跳为主的运动,比如跳绳,打篮球,游泳等,只要小朋友喜欢,都可以每天运动一个小时,在户外运动还可以增加小朋友晒太阳的时间,帮助维生素D的合成。
- 第四,情绪,长期精神抑郁的小朋友体内激素分泌就会减少,从而影响生长发育。所以我们中国古话里讲的“教子七不责”是非常有道理的,充分考虑到了小朋友的情绪对身体的影响。
参考文献:
儿科学 王卫平等主编 [M]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王姿欢, 杨琦, 王付曼,等. 九城市学龄前儿童身高生长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5, 23(002):141-143.
查树伟, 刘启兰. 中国儿童体格生长监测基准值与比较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12, 000(029):401-404.
高珊珊、俞君、金婷. 行为改变理论对儿童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的影响[J]. 中国妇幼保健, 2020, v.35(17):94-96.
王璐璐, 徐培培, 许娟,等. 6~18岁学龄儿童生长发育评价指标综述[J]. 中国学校卫生, 2019, 040(004):627-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