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贴哪里能买到正品,三伏贴在哪里能买到正宗的

首页 > 生活 > 作者:YD1662024-06-07 01:58:03

以“宛灸堂”的一款医用冷敷贴为例,包装上印着硕大的“火泥三伏贴”字眼,右上角的小标记“TM”容易被人忽视——这意味着,该商标还未成为注册商标,不具备法律保护。澎湃新闻记者在 “中国商标网”上查询发现,不少企业试图申请含“三伏”字眼的商标,但基本都被驳回处理。

上海正策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詹广向律师澎湃新闻表示,即便没有获得注册商标授权,也可以在日用品、保健品、医械类产品的商标上印上“TM”标识,法律对此并没有限制。

三伏贴哪里能买到正品,三伏贴在哪里能买到正宗的(9)

部分企业申请含“三伏”字眼的商标,但基本被驳回。截图自“中国商标网”

邓勇向澎湃新闻表示,“三伏贴”本身具有保健效果,民众接受度高,而且相对来说危险性较小,加上此类敷贴产品成本低,营销速度快,所以基层监管部门的注意力很难全盘或者将重点放到监管上。对涉事药厂或企业来说,即使被查,违法成本也不是很高,很难达到立案标准。

“政策是一部分,执行是另一部分。”邓勇认为,要继续壮大执法队伍,增强监管力度,同时,在制定出原则和要求的基础上,给出更具体的实施手段和策略。让监管和被监管的各方,特别是互联网平台,都能有充分的操作空间,“利用好自身的优势合理解决问题,是目前的政策需要落实的部分”。

中医专家:网售“三伏贴”暗藏风险

消费者最关心的,无疑是产品是否有效果,但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主任陈云飞看来,网购“三伏贴”固然便捷,却是“一笔糊涂账”,其背后隐藏的危害并不小。

三伏贴哪里能买到正品,三伏贴在哪里能买到正宗的(10)

陈云飞看完记者在淘宝上随机看到的3款三伏贴成分配方后,均表示“不合适”。他指出,在“艾叶、川贝母、牛黄、白果、甘草及樟脑”这几味中药构成的配方中,牛黄性凉,而川贝和白果油脂高,易助长湿热,对虚寒类病症适得其反。由艾草、乳香、没药、元胡、鸡血藤、伸筋草、木瓜等组成的另一张配方表中,“鸡血藤”和“木瓜”这两味药材,以根茎为主,主要用于滋阴养血,不宜作为敷贴使用。

澎湃新闻记者和多名淘宝卖家沟通交流时,对方均建议按疗程多盒购买,称三伏天贴不完,也可以在平时继续使用,只是效果没那么好。在绝大多数的商品页面上,产品标注的保质期为2-3年。

陈云飞指出,中医讲究和自然的协调,夏天应适当出点汗,但不能过分耗伤阳气。卖家声称可以长期随便贴敷,一方面意味剂量没达到,没什么效果,另一方面也可能只是短期内没有出现明显反应,“这点更需要警惕的”。

他解释,有些中药(如石膏、茯苓、熟地、麦冬、石斛等)性味寒凉,不含芳香类物质,并不适合作为敷贴药物,因为敷贴渗透过皮肤的量太少,不可能产生明显的药理作用。而医院常规使用的芳香类药物,保质期一般都很短,如麝香,在常温下,只能保存2小时,超过2小时,药力就会自行消失,根本达不到市面上所设的保质期。同时,市面上一些厂家使用的中药药物,来源和成分不明,有些可能是慢性损伤肝肾功能的药材,因价格低廉被滥充其中,“像我们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用的一些敷料,只能外用,不小心误食会有风险” 。

陈云飞以过去的病例说明称,一些阴虚火旺的病人,本就不适宜敷贴“三伏贴”,但这些人还是会买来尝试。一段时间后,不知不觉,晚上开始睡不着觉了。“这是他体内的虚火被引发出来了。很多病人都会有类似的不良反应,只是不明显,大家都不放在心上。”

三伏贴哪里能买到正品,三伏贴在哪里能买到正宗的(11)

此外,他指出,很多网购产品随单附送的穴位图也不准确。若消费者在一些大血管或皮下脂肪少的部位贴错,如八髎穴,一旦溃烂,很难愈合,还可能会引起炎症等一系列问题。又如,针对免疫力问题的穴位中,关节部位的穴位不宜用于敷贴,“解溪”穴就位于踝关节处,如果起泡溃烂,容易影响关节运动。

澎湃记者还发现许多针对儿童的三伏贴产品,有卖家直言,“销量比大人用的还好。”

公开报道显示,2019年,南昌多名儿童在江西省儿童医院贴“三伏贴”后被灼伤,有92名儿童出现瘙痒、灼痛感、水疱等不良反应症状引发外界热议。陈云飞强调,儿童的肌肤非常薄嫩,使用剂量可能不到成人的十分之一,发泡时间稍有差错,就容易灼伤、化脓。目前,正规医疗机构也还在不断针对贴敷部位、时间长短、贴敷间隔、总的贴敷次数进行摸索调整,若家长在家自行使用药粉,更容易出现严重后果。

陈云飞直言,在中医里,儿童被认为是纯阳之体,最大的特点是阳气充足,绝大多数的儿童不需要贴敷“三伏贴”。有些广告宣称“三伏贴”对儿童哮喘效果明显,也只限于阳虚患者。“人体构造复杂,需要有经验的医生来判断,并不是‘一贴通用’就能实现的。”

【延伸阅读】

“三伏贴”,是“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简称,亦称“药物发泡”或“敷贴发泡”,属中医传统瘢痕灸疗法的一种,原理是将置有药物的敷贴覆盖在人体对应的穴位上,配合“三伏天”这一阳气最旺的时节,刺激穴位,达到相应效果。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3年7月发布的《关于加强对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技术应用管理的通知》指出,“三伏贴”主要适用于反复发作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也可用于以反复发作、冬季加重为临床特点,中医辨证为寒证的其他疾病。

事实上,“三伏贴”在中医学界被认为并没有明确的历史起源和实例记载。有观点认为,“三伏贴”由“天灸”这一概念演化而来。天灸,主要采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穴位或患处。唐朝孙思曾在《干金翼方》中率先提出这一词。宋朝王执中在《针灸资生经》中进而采用旱莲草外敷治疟,被视为“三伏贴”的雏形。

陈云飞向澎湃新闻表示,“三伏贴”背后的“冬病夏治”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内就有很多外敷丹方,可视为三伏贴的雏形。天灸,则是贴敷基础上发展出的另一种形式,“到了清代,就出现了集大成者。”

清代康熙年间,医家张璐在《张氏医通》里记载了在“夏月三伏中”,用芥子、延胡索、细辛、甘遂共研为末,加入麝香,贴敷于肺俞、百劳等穴位治疗冷哮的方法——这被视为“三伏贴”形成的标志。目前,各大医院机构仍会选择具有发泡和温阳功效的药材,如生姜、白芥子、甘遂、细辛等。

“三伏贴”也没有标准统一的配方和配比,就连同一家医疗机构,科室不同,选择的药物和配比也均不同。陈云飞解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对“三伏贴”有药物选择范围,但没有明确具体的用药和配比,“比如,有些医院会将生姜替代为大蒜,具有相似的特性,这是中医和西医最大的不同”。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此疗法对应的疾病种类从冷哮发展到整个肺系,适应于更多的阳虚病理,逐渐得到推广。

上一页123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