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4 弹起的引擎盖前端
三、安全辅助功能讨论
3.1.碰撞解锁
在国家强制性标准《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的‘12.4应急出口’章节,针对‘车长大于等于6m的客车’指出:
•客车应设置相应的乘客门、应急窗以及应急门和撤离舱口;
•当车辆停止时,应急门应无需工具即可从车内外方便地打开,并设有声响报警装置;
•应急门应有可靠的锁止机构,但在车辆正常行驶时不应因振动等原因自行开启,而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快速解锁。
这意味着在设计上,客车等车辆的车门在碰撞后应该具备一定的解锁机制,以便于乘客及时疏散。参考此标准,在乘用车等车型上,当检测到碰撞后自动解锁车门(解锁不等于开门)的功能应也可被应用(此逻辑较为简单,大多数车型都具有此功能)。过程示意如下:
图5 碰撞解锁示意
流程中进行延时的目的是因为驾驶室内人员发生二次碰撞的时间晚于一次碰撞,同时需待车辆的碰撞事件完成后,方对车门进行解锁,以防止如车辆翻滚等导致的车门被打开,从而对车内人员造成二次伤害。
3.2.特定条件下的加速踏板禁用
注:此功能目前尚未有企业应用,此处为探讨可行性。
当车辆检测到前方有障碍物时,正常情况下,驾驶员会进行主动制动或车辆触发AEB,以避免车辆与障碍物发生碰撞。但在某些情况下,由于驾驶员可能存在慌乱下误踩加速踏板的情景,因此针对此类场景,系统通过失能加速踏板信号,来防止事故的进一步加剧。其过程示意如下:
图6 加速踏板信号忽略阶段
注:加速踏板信号的忽略发生于系统对障碍物进行示警后,驾驶员仍未采取动作,而AEB介入的同时。由于加速踏板信号的不采集,能量回收机制将被执行,在非避让策略中,其将辅助车辆进行紧急制动,对于单踏板模式而言,可能更有利于车辆的制动。当紧急制动解除,AEB退出后,踏板信号的采集将恢复。
除上述所述的主/被动安全外,新能源汽车借助电力驱动和智能科技的优势,发展出一系列主动和智能安全策略,如高压安全系统、电池安全系统、数据安全和信息安全等诸多方面,以应对新能源汽车特有的安全挑战。
公众号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