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庚沅
提起 “逐水草而居,顺天时而动”,你是否会想到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羊群朵朵飘的美好画卷?
而有一种生物,它也具有这样的习性。炎炎夏日里,它们或三五成群,或单独行动,如鬼魅般不依不饶地追随着你,当它“嗡嗡嗡”的声音传进你的耳畔时,相信没人能坐得住。
没错,它们就是蚊子。
人类和蚊子交恶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在蚊子不止不休的滋扰面前,人可顾不上涵养。就连道法自然的庄子也坐不住,在《庄子·天运》控诉道:
“蚊虻噆肤,则通昔不寐矣。”
超然物外的陶渊明在采菊时也与蚊子相遇,写下《怒蚊谣》:
沉沉夏夜兰堂开,飞蚊伺暗声如雷。
嘈然响起初骇听,殷殷若有南山来。
露花滴沥月上天,利嘴迎人著不得。
我躯七尺尔如芒,我孤尔众能我伤。
当你发现该死的蚊子 ↑
确切来说,关于人蚊大战的记载,最早可见于先秦时代的民歌《诗经·召南·小星》的“肃肃宵征,抱衾与裯”。作者描写了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在天未亮就离开了拥有温暖被子和蚊帐的家出门工作,可见当时蚊帐已经成为防蚊利器。《周礼》中还出现了周王朝皇室特设的驱蚊官“翦氏”。
睡觉的时候可以用蚊帐,但总不能时刻待在床上吧?到了战国时期,有人发明了香囊驱蚊,《离*》就有“铩又欲充夫佩帏”,“帏”就是香囊的意思,里面大多装有藿香、丁香、七里香、薄荷等驱蚊药材。
现代香囊
汉朝时,香炉出现。香炉设计精致,赏心悦目,又香气袭人,沁人心脾,再加上可驱避蚊虫,可称三全其美,很快便为上层社会接受,成为祭祀以及居家必备。
南北朝时,人们开始使用艾草驱蚊,《荆楚岁时记》中便写道了用艾草浸泡过的雄黄酒擦身体可以驱蚊。
唐宋时期,蚊帐普及,还出现了蚊幌,类似今天的纱窗。堪称避蚊两大神器——蚊帐和纱窗,至此已经全部出现。
物理上的隔绝,可以说朴素简单,却也真实有效,谁用谁知道。
蚊幌——蚊帐的前身
宋代以后的驱蚊方法开始走科技路线,出现了原始蚊香。《格物粗谈》中曾提到:“收贮浮萍,阴干加雄黄,作纸缠香烧之,能祛蚊虫。”明朝《金瓶梅》里也记载了灭蚊的“蚊子灯”。
大家最常使用的花露水,清凉油,则是近代发明。近代华侨胡文虎研制出了“虎标万金油”,20世纪以后,现代蚊香和花露水也开始走入大众视野。
今天,防蚊手段层出不穷,灭蚊灯,电蚊拍,电蚊香,还有以上提到的种种老办法,不一而足。前阵子大妈手持驱蚊拍跳广场舞还一度引发热议。
在这里科普一个小知识,驱蚊产品中,有效成分为:避蚊胺,驱蚊酯,羟基乙哌啶羧酸异丁酯,柠檬桉叶油,拟除虫菊酯,如果你买的驱蚊产品里面没有以上成分,基本都是无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