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
这些作品寄托的,其实是大众的一种“胜者想象”。
观众们对这些不同职场剧中表现的不同工作的真实内容与社会意义,其实也并不关心,而只是单纯的关心主人公能不能在竞争中“求胜”:不管是事业,还是感情,最紧要是赢过别人。
为了取胜,为了自保,便可以无所不用其极。
而这。
何尝又不是诸如《厚黑学》等“著作”可以流行于世的原因之一?
03
回到《年会》和《连升三级》。
表面上看,这就是一出荒诞的喜剧,故事里的人都是“傻子”,给我们提供了乐子。
但实际上。
它们在批判什么,其实已经很明显了:
甭管是当代的高管还是古代的高官,他们其实早都看出来了事情的诸般不对劲处,那么,他们为什么又不说?不报?不声张呢?
就像影片里的马杰。
没错,这个看似无辜可怜的年轻人就像相声《扒马褂》里那位穷朋友一样,左支右绌四处补锅,要把一个个并非他自己吹下的牛都圆得天衣无缝,受这么大累遭这许多罪,只不过是因为他穿了人家一件马褂。
但何尝。
他又不是那个隐瞒真相,让一切按“规则”行进的一份子?
汉娜·阿伦特曾经提出过一个著名的理论:“平庸之恶”。
这一理论认为,那些犯下滔天罪行的人,并不一定都是大奸大恶之徒,相反,他们和我们一样,很多都只是一介凡夫俗子。
但在利益得失面前,他们似乎都主动地陷入了一种浅薄,以一种匪夷所思的方式,非常真实的丧失,或者说放弃了自己的思考能力,而甘愿沦为整个邪恶机器运作的一部分。
他们的罪恶并非从自身的邪恶动机出发,而只是因为放弃了思考能力而作恶,而他们犯下的,也是一种没有动机的罪行。
这才是平庸之恶最可怕的一点。
放在前面的故事里。
就像《错位》中的那些和赵书信一样不想开会的人,他们也厌倦,也烦躁。
但与此同时。
或者是因为“规则”:
不开三天,会场没地方租啊,人家一天是不租的,至少三天。
或者是因为实际的利益:
再说,会议吃饭怎么办?文件规定,一天不开火。
不开火,你老兄在哪喝酒啊
这些开会的惯例也就被日复一日遵守下来,没人质疑,没人敢质疑。
甚至没人想质疑。
他们默认规则。
默认制度。
周而复始,也就形成了“铁律”。
于是他们自己,共同着力形成了这个官场,最无形的控制。
当然。
我们无法责怪什么人。
不管是官场还是职场,对于普通人来说,其实能做的很少,我们被要求成为某一种形象,同时也如一颗螺丝钉一样,时常有被替换的危险。
于是只有安安稳稳地活着。
但。
说到这里,Sir又想起了黑泽明在《生之欲》中的一句台词:
他只是为消磨时间而活着
他不算是活着
其实他在二十年前己死了
在此之前还活过,还想干点事
但现在已没有这种热情
这已消失在市政府那没意义的忙碌中了
他除了保护职位外什么也没做
为保职位什么也不做最好
但这样好吗?
在某种程度上,工作其实也反过来定义了我们。
或者说。
是做一只灵活机动,完全随周遭环境而改弦更张的变色龙?
还是去寻找和发掘任何一种,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改变世界的可能?
最终的答案。
也只能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时光飞逝二十年。
如果等到那天,我们回过头来再问自己一句:
这样的人生真的值吗?
不知等待我们的,会是怎样的答案。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