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时间过得挺快。
距离岩茶限价令的推出,竟然已经好多年了。
回想起从前,几乎隔三岔五,就能碰到岩茶价格的天花板在被刷新。
从一斤岩茶十几万,到几十万,转眼间飙到百万以上。
这还是茶吗?
是大伙儿开门七件事里的“茶”吗?
当时有人玩笑话说,一斤岩茶可抵得上一套房了。
喝金子都没这么贵啊!
眼看着整个武夷岩茶的场面要失控时,限价令来了。
直接把一斤岩茶价格的最高上限锁死在6万元之下。
于是,一夜之间,各大岩茶品牌大整改。
超过红线太多的所谓天价茶,马上改成“非卖品”,略高于红线的高价茶,齐刷刷都改成6万,压着线,不超。
那时候,原价十万左右的茶是最多的,阶价令一出来,连夜改成6万一斤,相当于腰斩。
吓掉一堆人的眼睛。
《2》
限价令,一时间有效地刹住了十几万、几十万一斤往上飙的茶价。
那时候岩茶圈大大消停了一阵,大家都不敢轻举妄动,低调地避着风头。
但其实很多时候,压力越大,反弹就会越大。
在限价令之后,岩茶的品牌并没有停下打造豪华产品、高贵门店的脚步。
茶叶的包装精致地如同首饰盒,茶店的装潢富丽堂皇,贵气逼人。
消费者在商家营造的氛围和传递的认知里,接受并默认了岩茶是高端且奢侈之物。
每拿到一款岩茶,他们都喜于先扫个码,获知一下茶叶的价格。
要是价格不菲,那全程下来全桌人都盯着价格,自动美化起这泡特别贵的茶,连它的缺点,也被忽略不计了。
一个人说,这茶很香;另一人马上就回:那当然,价格摆在那儿。
第三个人说,这茶挺好喝,第四个人就会搭话:贵,有贵的道理。
尤其,如果能拿到那些品牌茶的非卖品,全桌人都会排队拍照发个朋友圈炫耀一番。
某茶友就来反馈称,其老板要置办茶礼送客户,点名只要两个品牌茶,xx和xx的——都是茶不怎么样,但价格“贵出圈”的。
也有人,买茶以价取胜,低于多少万一斤的茶,绝不买——送不出手。
有了虚荣心作祟,即便有限价令,也抑制不住人类的攀比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