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此,李奶奶的家人特意咨询了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定震教授。
当得知鸭鸭的情况后,刘教授一拍大腿笑了起来:“你们算是找对人了,我家里也养过一只鸭子,鸭鸭这种情况我也碰到过。”
在刘教授看来,鸭子的智商在禽类中并不算笨,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会了解人的行为习惯,然后根据行为习惯去做出反应。
之后刘教授拿出他养鸭子时录下的视频,一边讲述鸭子的动物行为,一边解释为何会有这种反应。
刘教授家中的鸭子一般都由他老婆来喂养,他和女儿因为工作学习经常不在家中,所以鸭子对他老婆特别亲切,把她当成了自己的“主人”或“母亲”的角色,而同在屋檐下的女儿则被鸭子当成了自己的同类。
平常女儿下学回来后会和鸭子玩捉迷藏的游戏,女儿绕着床来回跑,而鸭子则在床尾中间站着,等到女儿下床后再朝她那边跑去。
和女儿玩捉迷藏的鸭子
这一追一跑之中,鸭子每次都能准确地找到女儿的位置,有时候女儿被鸭子抓到,鸭子还会用嘴巴轻轻啄上两下,就像两只小鸭相互梳理羽毛一样。
对此,刘教授解释道:“在鸟类的识别机制中,有一种是发生在成长后期的。就像我老婆和鸭子的关系,老太太和鸭鸭的关系一样。它在家中从小长大,而在这个成长过程中,它会把生活在同一空间内的生物当成同类。”
正因如此,鸭鸭才会在长期的喂养关系中将李奶奶看成它可以依赖的人,这个情况在刘教授家中同样也存在。
刘教授说,他家里的鸭子从来没有咬过他老婆,但追咬女儿次数的比较多。
按照鸭子的行为推测,刘教授表示:它可能是把喂养次数最多的那个人当做“父母”,它知道它的这个选择对象不会伤害它,而其余同一空间下的其余生物则是“兄弟姐妹”。
“认人”的问题解决了,但李奶奶还是想不通哪怕自己藏起来还会被鸭鸭找到。
对此,刘教授笑着说道:“除了视觉以外,听觉对于鸟类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优势,所以只要你一喊它,它就会根据声音的方向找到来源。”
可如果不让声音传出去,鸭鸭还能找到李奶奶的身影吗?
为了实验这一结果,李奶奶特意坐到一辆小轿车上,将鸭鸭独自丢在路边。
汽车发动,鸭鸭顿时一惊,在四处张望没有看到李奶奶的身影后,它想都没想便跟着汽车往前跑。
在跟了一个路口后,小汽车的踪影消失,鸭鸭开始着急了。
它站在路口不停喊叫,到处寻找,甚至还跑到李奶奶经常玩麻将的地方看了看。
跟着汽车跑的鸭鸭
鸭鸭的脚步越来越急,叫声也越来越大,看得出来它非常着急,可找不到李奶奶身影的它还能去哪呢?
就在鸭鸭寻觅无果,垂头丧气时,一个熟悉的声音让它顿时打起了精神。
“鸭鸭!”
只听李奶奶不知在何处喊了一声,然后便看鸭鸭脚步如飞朝着几十米开外的地方一路狂奔,终于在拐角处发现了李奶奶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