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种鸟百样嘴。
有的鸟嘴比脑袋还大,有的鸟嘴比身体还长。有的嘴壳弯曲如新月,有的嘴壳笔直如长矛。
鸟儿的饮食、体型、生活环境不同,嘴壳的形状大小也各不相同。千变万化的鸟嘴,万变不离其宗,鸟嘴大小、长短、弯直都符合一定的变化规律。依照规律,只要告诉你鸟儿的捕食方式,或者是让你听段鸟儿的歌声,你能八九不离十地猜出这只从未见过的鸟儿的嘴壳形状。反过来也成立,你看到一只鸟的嘴壳,可以猜出它的主要食物是什么,鸣啼音调是高还是低。
形态各异的鸟嘴,殊途同归,用途有3种:一是捕食,二是歌唱,三是散热。另外对于没有前肢的鸟儿来说,鸟嘴还是筑巢、梳毛、战斗的工具,不过这些庞杂的因素不影响大体规律,按下不提。
接下来根据气候、饮食和鸟鸣分类,我们来看看鸟嘴的形状变化规律。
气候鸟嘴的大小与走兽四肢的长短一样,遵守艾伦法则(Allen's Rule)。艾伦是美国第一任鸟类学家联盟主席,1877年提出这项以他名字命名的生物规律总结。
艾伦法则:温血动物身体的延伸部分,比如四肢、尾巴、耳朵、嘴巴,因气温不同而有变化。生活在寒冷地区的动物比较短,生活在温暖地区的动物比较长。简单地说,冷的时候,身体团在一起,减小表面积有利于保温。热的时候,身体舒展扩开,增加表面积有利于散热。
虽然艾伦法则是生物界公认的既定原则,但是定量证据并不多。听起来很有道理,简单粗暴的艾伦法则到底对不对?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团队,用本地鹦鹉的实测数据证实了法则的正确:鹦鹉嘴随着气温有改变,越热,鸟嘴越大。
跟我们相比,鸟儿的体温更高,气温对它们的影响也更大。鸟嘴,裸露在空气中,没有羽毛遮盖的嘴壳上布满血管,是鸟儿与外界交换热量的重要器官。你看鸟儿睡觉时会把嘴巴塞到翅膀下,这是保温。鸟儿在水里时经常是单腿独立,单腿比双腿能减少一半的腿部散热。生活在澳大利亚的鸟儿,倒是不用担心保温问题,相反,散热才是它们考虑的重点。过去的一个多世纪,全球温度升高,澳大利亚的鹦鹉也随着气温变化,改变了它们的嘴巴大小。
团队测量了博物馆里410只鹦鹉的标本,获得从1871年到2008年的对比数据,证实了鸟嘴大小符合艾伦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