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集团公司的财务分析
集团公司的问题是在于分析太多了,而且底下人员所作的分析没有掌握需求。
我所说的没掌握需求是什么意思呢?
你想想看,其实作为集团总裁、总经理,他的工作是很忙的,应该没有多少时间来看你的分析的。
一般集团下面的子公司财务经理,为了表彰他自己做的好,拼命做个PPT。
有的聪明点,PPT做得漂亮点,多则二三十页,从生产运营分析开始讲,把二三十页分析报告发送上来。
财务总监心情好帮你整合一下,心情不好就直接呈上去。
你说,总经理怎么有心情看你这二三十页的东西呢?
可能想起来,就翻一翻,没时间就几秒钟翻完了。
我自己经历过的一家集团公司,有7,8家子公司。
有次总裁跟我说:每个子公司都分析这么多东西,都没时间看。我就说:那就整合成一份PPT算了。
这样简单点,然后每月我就把100多页的PPT整合成不到10页。
然后,总裁就找时间看,看个十来分钟,有问题就找我问一下,就这样。
所以,底下的财务经理都以为自己财务分析做得好,其实到我这里,全部都给删了,只留下关键数据,呈报上去了。
所以,有时我没说,他们就会越做越详细,越做越高兴,有时做到三四十页,我就提醒他们说,我只是从三四十页里,顶多就取二页数据而已。
当然,我的观点并不是说财务分析没用,其实财务分析你先要明白受众是谁,什么叫受众呢?
就像现在的电子广告,我在上海某地时,接着就推送上海相关的资讯,这叫精准派送。
财务分析也是这样,你要看受众是谁?有的领导需要大而全的,有的需要精简的,有的需要某个项目的。
所以,不是你想象的财务分析是什么样子,而是受众需要什么信息。
03
财务分析背后的
人性阴暗面
世界上很多老板,就算他不精通管理,心里都觉得自己很会管理。
所以,你写分析提建议,在你的角度觉得是对的,在老板眼里,他比你会管理,你还提什么建议?
说句不好听的话,站在不同的角度,作不同的分析。
如果遇到好大喜功的老板,你还提什么分析,就说哪里做得好就行啦,难道你还想打老板脸,左打一下,右一下。
所有老板挂在嘴边都说:你们要把分析做好啊,财务管理好,创造效益啊。
我从没见过,财务能创造什么效益的,也许老板当时能看进去,过几个月,他就忘记了。
其实更多的是老板需要数据统计,出货量啊、生产量啊,或是信息很杂乱。
你只是把数据整合起来,有些敏感的数据他想关注,你只要把他需要的口径提供给他,而不是按财务口径去分析,尽管口语化,白话文,老板能看懂的财务分析。
有些老板是土八路出身的,他不懂财务。
你给他提供什么资产负债表分析、利润表分析。他理都不想理你,你这不是在他面前卖弄学问吗?
一般小公司的财务报表是面向对外的,向税局提供个资产负债表、利润表。
而对内的报表分析,很多小公司其实就是做个数据统计分析,只是提供老板感兴趣的东西。
所以,说实话,老板需要的分析就是作个数据统计,而不是要你提供什么建议。
特别是你的层次比较低的时候,你提什么建议,说这不好,那不好,老板听了心里就不舒服。
尽管你的本意是好的,但好心做坏事。
当公司大了后,才会做一些财务分析对外部。
主要是给专业的人看,比如对外的*啊,税局啊,对外的监管机构啊,什么资产负债率啊、周转率啊、偿还能力啊、风险啊,增长率~
总之就是说明公司经营好,符合规定,各项指标,纯属高大尚,就是告诉别人赶快来投资啊。
这些,你可以在网上百度各种比率来分析。
现在不是有个词,叫管理会计。其实就是把外部财务分析调成内部的管理数据分析,实际上外部会计准则的财务分析和内部的管理数据分析是两把事。
所以,很多大公司的财务按会计准则来作分析,但老板不懂会计上的专业术语和口径,说你乱做。
当业务数据口径和会计口径不一样时,数据永远都是不一致的,比如按会计准则确认收入的口径,就跟实际的销售收入不一致时,那老板该相信业务部的数据,还是会计部的?
那么,财务就该按各部门提供的数据作统计。
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不是财务分析要做得怎么样?而是先要知道是谁要看分析。
当然,如果遇到好大喜功的老板,可以把PPT做得漂亮一点。
所以,作分析首先要吸引别人的注意,让他愿意看下去。
有些情商高的,可以加一些自己的想法。老板感兴趣的东西可以写多一点,如果对方不感兴趣,你写再多也没用。
财务分析没有什么高大尚,跟扫大街的差不多。
04
要做好财务分析
先要站在高层的角度思考
处在高层的财务思维是会慢慢接近,低层的差距是很大的。
作为一个财务,要想方法跑上高层去,当然,专业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但会做事的同时,也要懂得会做人。
要脱离只会做事的会计层面,如果你都不明白财务分析是做给谁看的,就拼命在那里统计数据,怎么多加几张图,你以为多加几个图能改变什么?
老板看都不想看。
所以,你先要搞懂受众是谁?
当公司大了,老板一个人管不过来,一般就需要财务分析和绩效考核。
财务分析会看每个部门费用是不是哪里高了?或是有哪些敏感数据有变化,老板一个人管理不过来,他就需要关注这些数据。
公司的本质是什么?其实就是公司大了,当上千人后,老板管理不过来,才会请经理人来管理。
那问题来了,老板需要知道谁干得好,这时就需要财务分析工具,一个公正的人来告诉他谁做的好,哪个车间产量做得高啊?
所以,财务分析或是绩效考核就是一个很好的工具,证明谁做得好,没有人乱搞,有做事情。
人性都有懒惰,就需要考核工具来监督。
但数据分析,是基于历史数据,知道数据变化也改变不了现状,老板知道又有什么用呢?
所以,会计作的财务分析更多的作用就是监督考核,除非你是大公司拥有几十年的财务总监,经验和见识比老板高的时候,写得建议,他才看得进去。
特别是你的层次还比较低的时候,又怎么能入得了老板的眼里?
在你觉悟比较低的时候,写得分析:什么哪个数据有变化,哪个费用比较高,单位成本有上涨,谈这些,老板怎么有兴趣呢?
所以,在会计这个层次写的财务分析,说事话,用处不是很大。
另外,大多会计对业务都了解不够,无法向老板提供更高层次的分析,只是起到数据统计的作用。
那么,我的观点是做财务分析并不是让你成长多少?有什么高大尚。
更多是通过财务分析这个岗位,你才有机会了解到公司各部门的业务情况,你是通过做财务分析的过程让你成长。
而不是财务分析本身,做了几年后,你对公司业务有了解了,熟悉公司运营业务后,将来你可以谋得更高职位的财务岗位。
这时你的眼界和见识不一样了,所作的财务分析才更有价值。
比如说:你作资金分析,你可以向出纳了解资金收支情况,分析应付账款时,可以向应付会计了解是怎么做的?
分析存货,可以向成本会计了解,存货是怎么计算的。
这样,就相当于你在对方的岗位呆了几个月,有机会了解这个岗位的工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