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扇在中国风行了近七百年,从明朝的沈周、唐伯虎、文征明、仇英到近现代的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吴湖帆都在扇面上留下颇多经典佳作,一直为文人雅士及藏家所钟爱。
好马配好鞍,他们的好扇面都离不开精良雅致的扇骨。长不盈尺、宽不及寸的扇骨,看似简单,从选料、拉料、造型、打磨、开肩到最后的烫钉,全套要经过近十道工序,才能呈现出让人折服的精良品质。
“竹、木、牙、角”扇骨尽展中国历代文人的风骨。
湘妃竹扇骨
湘妃竹又称“斑竹”、“泪竹”,是做扇骨的上佳材质,其自身的斑痕就是最自然的装饰。据说好的湘妃竹,计算其价值时,要在天平上称,与黄金的价值相等。
湘妃竹上的竹斑大有讲究,自然生成的斑点大小不一,分布极不规则,以斑点多、且斑点清晰分明者为上佳之品。
玉竹扇骨
玉竹出自毛竹,且以陈竹为贵材,精心选材辅以多次水磨打光,揩磨光熟,如玉般晶莹剔透的表里尤为文人雅士所青睐。
金西崖《刻竹小言》记,想找上好的竹材,第一要知道产地,一般取之天目山;伐竹之前要审视竹龄,三岁竹龄为佳;采伐时以入冬为宜,那时的竹子精华内敛而少虫蠹。
老红竹扇骨
老红竹主要产于四川,原料也出自毛竹,不同的是,这些毛竹原是当地农民烟熏肉制品时使用的辅助工具,经过几十年熏制及自然变化,形成了一种深而红的独特色泽。
制作扇骨需从中选择上等好料,再经多次水磨打光,揩磨光熟,方能显出老红竹的历史感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