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夏意,粽叶飘香。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人们互道“端午安康”,吃粽子、挂艾枝、悬菖蒲……无论身在地球哪个角落,心中还记着端午的民俗。 生活在海外的华人,他们一时回不了家,以家乡过端午的传统习俗作为节日仪式:包粽子、唱童谣、做手工龙舟、登高望远、踩露水、跳跳板……这既是对中国传统节庆文化的传承,同时也表达了对故土家乡的思念。
6月12日,日本东京,吴超群的女儿正在做粽子手工。组图/受访者提供
日本
唱端午童谣,做龙舟折纸
五月五,过端午,划龙舟,敲锣鼓。一、二、三、四、五,你来划船我打鼓。
迈入中年的我,对于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先生的故事记忆深刻,因为他投江殉难的地方——汨罗江正在我的家乡岳阳。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也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可对于中国的了解有限的孩子们科普起来挺费劲,传统节庆传承这事,作为妈妈,需要好好想想法子。
端午前夕,以上这童谣传入了孩子们的耳朵里,简洁的韵律给孩子们留下记忆点,也带来了思考:什么叫划龙舟,什么叫锣鼓?我马上找出了视频给孩子们解疑。于是,借由节日,他们会的中文歌又丰富了起来。
不仅如此,我还要加码。我在家里翻箱倒柜,找出了各种各样的绿纸,为了让他们加深印象,打算做手工粽子和龙舟。
国内的应景视频真的很多,统统刷一遍,然后挑选了合意的做法,带着孩子边看边做。小巧可爱的粽子宝宝很快就串成了串,小女儿她拿起来好不得意。她不想要龙舟,就要龙,于是一条“美幸龙”,一条“哥哥龙”就做出来了。
12日一大早,我就赶去朋友家学习了一番。老家在北方的她习惯了吃甜口的粽子,馅儿是各种豆类、枣这些,看着她包了60多个粽子,我眼睛已经学会了。
在她的手把手教学下,自己动手包了一个,举着第一个亲手包的粽子,觉得还挺得意。小时候在家都是张嘴就行,一个粽子吃不完,吃个尖尖就不要了,那么的任性,脾气大的妈妈忍住没打我得多宽容啊,过节真好。
平日里每逢佳节小朋友们习惯说“××节快乐”。因为今年端午恰逢奶奶生日,给奶奶祝贺了生日快乐,说到奶奶生日还是端午节的时候,他们都脱口而出:“端午节快乐。”教给他们“端午节安康”这一句也是费劲,今年过关了,希望明年端午节的时候,不要说错了。
6月13日,约了来自怀化的欣欣妈来家里聚聚,一起过端午节。
她上上个月才从国内赶回,因为父亲的癌症恶化,只身一人匆匆回国护理和办后事。她一回来就联系了我见面,带着小朋友一起玩。她说回国的时候湖南没啥疫情了,但是看新闻东京还是很不安生,也是很担心孩子,事情处理完就赶回来了,隔了快半年才再见到孩子,感慨万千。
去年给她尝了几个我朋友送的肉粽,她心心念念说今年自己也要试一下,“看看包得出来不”。
欣欣妈一大早就出门准备包粽子的材料。东京在住的这个区中国人多,好多地方都有中国物产店。她在家附近的中国物产店买了不少东西。往年粽叶不便宜,1000日元50~80片粽叶的都有,今年就500~800日元就有100片新鲜绿色的粽叶。估计是在日本的华人“吃货”需求大了,仪式感也加强了,国内出口供应量也上去了吧。
她打算包蛋黄肉粽和红豆粽,一个咸口的一个甜口的。大人小孩应该都可以尝一尝了。她说在老家吃习惯了,来日本了尝了不少口味的粽子,还是不习惯吃豆沙和红枣的那种,觉得不好吃。她个人觉得红豆粽挺好吃的,就蘸白糖吃就行。
因为也是第一次包粽子,她问了自己妈妈,又按着时兴的手法学习了,决定大展身手,我拭嘴以待。
本报驻日本东京通讯员吴超群
小朋友把包好的粽子用纸包装起来,还画了笑脸。
西班牙
分享粽子和屈原的故事
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如期而至。忙碌的中国超市,忙着采购的在西华人,更让疫情之下的端午节多了一份不同的意义。
作为一个生活在马德里多年的中国人,当地的华人超市是我平时光顾最多的地方。上周五,我特地去买粽子为端午节做准备,刚到德土安区就看见一名超市员工在门口跟我打招呼:“你好,来了啊。”“是啊,过来买点粽子。”见他在外一边忙里偷闲地靠着墙壁放松,一边悠闲地抽着烟,我们便聊了几句。我问道:“这些粽子是你们自己包的吗?”他笑着说:“哪里有那么多时间包啊,店里的事情都忙不过来了,都是马德里当地的华人工厂做的,除了粽子,一些我们店里在卖的卤味小菜也是他们做的,比如卤鸡爪、牛百叶之类的。”出于好奇,我还问他有没有外国人喜欢吃粽子,他表示:“有外国人过来买,但是都是之前吃过,认识了以后才会过来买,一般的外国人是不知道粽子的。”
我刚走进超市,突然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哟,小伙子,来了呀!”迎面走来一个操着东北口音的营业员大姐,满脸笑意。“是啊,过来买粽子。”“那你可要快点,粽子卖得可快了!补货好多次了。”我半开玩笑地问道:“有这么受欢迎吗?”“那是啊,今天至少已经卖掉四五箱了!”我继续问她:“差不多卖了几个啊?箱子有多大?”“哎呀这我怎么数得清楚啊,就是差不多四五箱,大的箱子,满满一箱,你快去买吧。”
我一看,超市的入口处最显眼的位置放着好多端午节的食品和食材,除了粽子,还有包粽子会用到的糯米、粽叶、蜜枣、咸鸭蛋。下面的箱子外面贴着中文标签:肉粽子(黄线),蜜枣粽子(红线)。往箱子里面一看,却看不到一个用黄线包的粽子,原来肉粽早就卖完了,只剩下些许蜜枣粽。这时来了一个工作人员指了指冰柜,告诉我那里还有塑封包装的粽子,除了熟悉的几种馅料外,还有梅菜扣肉馅的粽子。
我买了十几个肉粽,自己留了一些,其他的送给了住在隔壁街的我的大学老师一家。胡安是我的大学老师,他们一家五口人都是超级中餐迷,为了吃中餐,全家人特地学会了用筷子。因为住得近,平时我会做各种各样的中餐给他们送去,他说他的孩子们吃中餐的时候是最快乐的,尤其是吃到春卷的时候,他开玩笑地说:“那个样子跟疯了一样。”当听到又有中国料理吃的时候,她小女儿显得很高兴,当我煮好粽子端上去的时候,她用期待的眼神看着碗里的粽子。我也期待地看着她,想知道她对这一道中国传统小吃的看法。她一边吃,我一边跟她说端午节的由来,告诉她“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告诉她屈原的壮烈投江以及人们为了让江里的鱼儿不吃屈原的尸体而把这个“黏黏的三角形”扔进汨罗江的故事。她细细地品尝着粽子,同时对我讲的端午节的由来若有所思,随后说道:“噢,原来是这样,这段历史真有意思。这个特别好吃,可是为什么肉那么少呢?米放那么多,为什么只放一点点肉呢?”我回答道:“是啊,我也希望(粽子多放肉),下次就跟他们做的人说一声!”
来自四川的小毛在西班牙的大学毕业后就留在了马德里,开了一家甜品店,她的客人大多都是中国人。端午前夕,她推出了几种有新意的粽子,其中的“川式椒麻猪肉粽”还融入了自己的家乡风味,普通的肉粽经过她的巧妙搭配之后吃起来麻辣鲜香,回味无穷。此外,为了迎接端午节,她还把甜品做成粽子的形状,并取名为“冰粽”,在里面加入百香果薄荷和芒果的慕斯,煞是好看。小毛的创意得到了很多好评,不少客户都给她发微信夸奖她对传统粽子别出心裁的创意搭配。
本报驻西班牙马德里通讯员王希
德国
与华人朋友包粽子登高望远追思先人
每当国内的各种传统节日到来,朋友圈一扫便是国内小伙伴们各式各样的“山珍海味”以及“胡吃海喝”。这不,端午佳节又至,朋友们从上周五就开始进入休假模式,与家人团聚,共享珍馐美馔,看得我与几位“留德华”朋友口水直流。而今年端午正好是周一,没有假期没有粽子却又口馋的我们决定周日自己动手包一些粽子,以创造一丝节日的氛围。
粽子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在全国各地乃至放眼世界都传播甚远,南北方食用粽子的偏好也各有差异:南方粽子馅料丰富,如鲜肉、火腿、腊肉、蛋黄等,咸味是南方粽子主打;北方的粽子则是以甜为主,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配上红枣或者是蜜枣,有的还用豆沙或果脯,为了增加甜度,有的还会加上白糖。而我们这个从小在南方长大的小团体则选择了包两种口味的粽子以实现咸甜兼具:豆沙甜粽以及咸口肉粽。早早地到亚洲超市买好了粽叶和糯米提前放入水中浸泡,肥瘦均匀的五花肉则按照做红烧肉的方法,放上些大料炖煮几小时之后和买回来的豆沙馅分别与泡好的糯米混在一起,对着网上的视频教程将粽叶折叠,塞入馅料包好,再用细绳固定。忙活了一个下午做了好几十个粽子,大家吃完一顿还能各自带些回家,让粽叶持续飘香好几天。
除了聚在一起包粽子,还有些朋友选择了不同的方式来欢度端午。来自山东的大妹子毛姐和她的朋友们一起去了位于德国北部的哈茨山登高望远,问了之后才知道,原来在他们那端午节有登高的习俗。这个习俗来源于端午节阳气旺盛,蚊虫泛滥,而生长在山间的菖蒲和艾草具有辟邪防虫的功效,于是古人会于端午时节登山采艾叶和菖蒲回来挂于门上,同时登高还可眺望远方,追思先人,故而演化为如今的端午登高。
一个之前一起踢球的朝鲜族小哥则告诉我,他们朝鲜族会用许多体育活动的方式来庆祝端午节,比如由青年女子参加的荡秋千和跳跳板,还有小伙子大显身手的摔跤项目。他以前在国内还会和家人在日出之前去户外踩踩露水,用意为驱瘟辟邪;到野外采集桃树枝、艾叶和菖蒲用于悬挂在门楣中堂。只不过今年的端午他要在位于柏林的一间中餐馆打一整天的工,只能用“劳动最光荣”的方式来纪念屈原了,“不知道老板娘会不会准备一些粽子分给我们吃”——在我分享了我包的粽子的图片给他看了之后,他也满怀羡慕地许下了自己的小心愿……
眼下世界笼罩在疫情的阴霾之中,也希望能借端午之机,让菖蒲和艾叶发挥出驱瘟辟疫的功效,让海内外早日恢复一片祥和之景。
本报驻德国布伦瑞克通讯员谭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