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夏初到周初,中间相隔1000余年,因此后人对大禹必然存在诸多的想象、虚构与神话,但仅仅因为一些想象与神话的记载,就否定大禹的存在无疑不够严谨。治水的这位英雄是不是叫大禹,如今很难百分百确定,但如果他就叫大禹,那么人们顶礼膜拜的这位治水英雄,为何以某种虫子的名称为自己的名字?
一,以所征服的对象名称为名
中医中有“以形补形”的理论,而文献中也有古人以所征服的对手名称为名的例子。相传,方相在古代神话中为逐疫驱鬼之神,而方相之名所驱逐的大病疫鬼伯强;赤黄父擅长吞食鬼邪,黄父鬼是传说中的鬼名,赤黄父之名就来源于黄父鬼。因此,大禹之名可能也来源于他所征服的对象。
古史中的大禹功绩,一是治水,二是逐*水神共工与其手下相柳。按照先后顺序是,共工与相柳引发洪水,《淮南子》中记载“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史记》记载的是帝尧时期爆发洪水,然后才有大禹之父鲧治水,鲧治水不成被*,大禹子承父业继续治水。
根据《山海经》记载,共工是“共工人面蛇身朱发”,相柳是九首人面蛇身,食人无数,共工与相柳联手作恶,所到之处尽成泽国,变成禽兽不能栖息、人民不能居住的一片汪洋。所谓大禹治水,首先就是要除掉共工与相柳,解决掉爆发洪水的源头问题。
众所周知,蛇龙互化,龙能行云布雨,蛇也有此能力,所以古代文献中经常把蛇龙与洪水相联系。东汉王充在《论衡·吉验》中记载:“洪水滔天,蛇龙为害。尧使禹治水,驱蛇龙,水治东流,蛇龙潜处。”共工与相柳是蛇身是水神,大禹想要治水成功,就必然要除掉这两者。
需要说明的是,古人愚昧,不知道洪水怎么出现的,可能会将洪水归咎于某种生物作乱。上古时期,古人或许认为洪水始于蛇神,一旦成功治水,就认为驱*了蛇神。即便到了封建王朝后期,人们还没有认识到雨之形成过程,而经常祈龙王下雨,或龙王不要再下雨。
回头再看大禹的禹字,本义为某种虫类生物,但其中一个含义就是代表蛇。禹与共工、相柳虽是敌人,但在名字的本义上却有相通之处,显然不太可能是偶然。
笔者认为,大禹时期的思维逻辑可能是征服了恶敌,就以恶敌名称或相关的图形命名,以表示征服恶敌之功,或表示继续镇压敌人。记得在商朝始祖介绍中,简狄吃了玄鸟之蛋,而后孕育而生商契;之后商人另一位祖先王亥,留下“双手操鸟、方食其头”的怪异举动,恢复了商人玄鸟图腾地位。简狄孕契的方式,王亥的怪异举动,其实是商人的思维逻辑,即从图腾中获取力量。因此,大禹之名的由来或许也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禹是部落图腾
史书上的上古名人,未必是某一个具体人物,而可能是一个部落之名,以上古信息传播而言,记住一个部落名称相比一个人更容易、更重要。最典型的是黄帝、炎帝,可能不是某个人,而是部落酋长固定的名称,黄帝发明创造了很多东西,可能性实在不高,如果是整个部落的发明创造就比较合理了。《史记》中记载,炎帝世衰之后,黄帝崛起取而代之,因此神农炎帝或是某个具体君王,但炎帝却是部落酋长固定的名称。
回到大禹的问题上,禹可能是部落图腾,其部落酋长即为禹。如果禹是部落图腾的话,就存在两种可能:一是鲧与禹是两个部落,两者之间没有什么关系,只是史书强行将他们捏合在一起,甚至鲧是否存在都很难说,毕竟鲧是突然出现在战国时期,二是禹之图腾来历,可能是大禹治水成功之后,以所征服对象形象改进而来,之前部落图腾为鲧,无论鲧、还是禹,从图腾上看都善水,因而帝尧、帝舜才让这一部落去治水。
作为夏王朝的开创者,公天下的终结者,一个承上启下的历史人物,大禹身上充满了谜团,带有诸多神话传说,这是远古时代的必然,今天已经不可能百分百的解开大禹真相了。但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大禹究竟如何已经不再重要了,经过二千多年的塑造,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不朽的精神象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