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时候,买料都是按摆件来衡量的,你这个料能不能做一个摆件,或者是一件器皿。
后来料少了,买料开始按手镯来衡量,你这个料能出几个手镯,剩下的部分可以出几个牌子或小把件。
如今,似乎人们开始按珠子来衡量了。这个料能车珠子就行。
买料的人按成品去估算一个料的价格,能做出什么成品,成品的价格大概多少。做完之后有没有利润。但卖料的人并不这么想。
我这个料就是这个价格,能不能出成品,成品大概能到什么价位,他们并不知道,即使它只能车珠子,也敢喊出十几、几十万的价格!
以前收料的主动权在收料方,现在更偏向了卖料方。
收料方考虑的是成品的价位,卖料方考虑的是自己多少钱收来的,要有多少拍档子。
不考虑成品的估价也许都是耍流氓……
硬着头皮买
价格本没有那么高,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那个价格。
去了和田,皮都晒掉了一层,空手回去,太不合算,价格高点,也就买了。
价格本来没有那么高,但价格高了,也能卖出去,何不卖一个高价呢!
以前砍价,随便砍,现在砍一两次,就不跟你聊了,你看不到,有人看的到。你不买,有人会买。
现在不买,过一段时间更高,你买不买?一个没有原料的工作室能支撑多久?
而最后自己也就成了硬着头皮的那个。
好料买不到,差料很红火
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