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以“共创食安新发展,共享美好新生活”为主题的2023年上海市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正式启动。上海科普围绕“食品安全”推出系列推文,传播食品安全科普知识。
毒蘑菇是不是只有在深山老林里才能碰到?
并不是!
其实毒蘑菇就藏在我们身边。街区公园里、路边草地上甚至被丢弃的潮湿拖把头上都有可能长出毒蘑菇。有的蘑菇即使不是“红伞伞”外表平平无奇,吃下去也会让人“躺板板”。
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两种上海地区最常见的毒蘑菇,这两种蘑菇都长什么样子?
一般在哪里出现?误食后会有哪些症状呢?
01
两种毒蘑菇
第一种 大青褶伞
大青褶伞,俗称ICU菇,是包括上海在内的全国各地引起中毒最多的品种之一。
大青褶伞个头中等偏上,宝宝时期伞褶是白色的,长大后就变成浅绿色或淡青灰色。大青褶伞脑袋的鳞片大而厚,呈褐紫色。大青褶伞家族是个勤劳的家族,每年3-12月都会外出“蹲点狩猎”,6-10月是它们家族活动最频繁的时间,爱蹲守在草坪、公园、农田,甚至路边的泥土堆中。
科学家对被“抓捕”的大青褶伞进行研究后发现,它的毒性成分是一种被称为Molybdophyllysin的毒性蛋白。
误食大青褶伞后,一般会在三小时内出现中毒症状:恶心、呕吐、腹泻、腹痛,严重的会出现胃肠道出血和抽搐。所以请大家一定不要被它人畜无害的外貌所迷惑,而擅自采食。
第二种 肉褐鳞环柄菇
别看它憨态可掬,个头不足6厘米,菌肉菌褶都白白的,菌盖和独腿上还长着褐色鳞片,可它却是剧毒蘑菇。肉褐鳞环柄菇爱待在林下、路边、草地上,有时三五成群,有时单独居住。
它的致命武器是藏在体内的鹅膏肽毒素,这是一类剧毒化合物,即使冷冻、烘干、煎炒煮炖等,都不能解除毒性,这种毒素对人的致死剂量仅0.1mg/kg b.w.。
也就是说,一个60公斤的成年人,食用两到三朵肉褐鳞环柄菇后就得“躺板板”。误食肉褐鳞环柄菇后,开始的6-12小时会出现急性胃肠炎症状,恶心、呕吐、腹泻,严重者出现血便,紧接着会进入假愈期,摄入2-4日后,致死率高达30%-60%。
02
两种“鉴毒”技术
不同种类的毒蘑菇,引起中毒的毒素种类和机制不同,发生中毒事件后,很难搜集到用于种类鉴定的完整形态的毒蘑菇。如果能通过烹饪后的菜汤,以及病人的呕吐物、血液或尿液等,尽快鉴别出毒蘑菇种类,可以有效帮助医生做出合适的治疗方案,尽快治疗。
为此,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的科研人员,开展了相关的研究,研制了一系列检测鉴别技术和产品。下面就给大家介绍其中两种。
第一种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以刚刚提到的肉褐鳞环柄菇为例,来给大家介绍这种可以快速识别毒蘑菇种类的技术。
首先提取(不明种类的)蘑菇的DNA,加入自行设计的特异性引物、DNA聚合酶和碱基等试剂,此时该溶液呈现玫红色,把该溶液放入60℃-65℃的恒温水浴锅内,孵育一小时。
若蘑菇样品为肉褐鳞环柄菇,则目标基因可以得到10⁹至10¹⁰倍的核酸扩增。反应过程中会产生蕉磷酸根离子,其与反应中的镁离子结合生成焦磷酸镁沉淀,导致体系中的镁离子减少,PH改变,反应体系的颜色由玫红色变为黄色。若蘑菇样品不是肉褐鳞环柄菇,则体系颜色仍为玫红色不变。
第二种 高分辨质谱检测技术
每一种蘑菇毒素都有独特的结构特征,目前我们的科研人员利用高分辨质谱仪,构建了40余种蘑菇毒素的质谱数据库。就像建立了一个档案馆,一一拍照留档。一旦发现毒蘑菇就可以到档案里翻照片,如果与留档的照片一致,我们就能确定是哪种毒素了,后续科研人员还将利用这项技术筛查、鉴别更多的毒素种类,为毒蘑菇中毒的临床诊断提供更多有效的技术手段。
最后,希望大家都健健康康的。切记:路边的蘑菇不要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