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共有2000字
真真是指作品的真实性,指作品是否真实地反映了生活内容。这是衡量一部作品价值的最基本的方面。
巴尔扎克说:“获得全世界闻名的不朽的成功的秘密在于真实。”
高尔基说:“文学是以其真实而才伟大的一种事业,所以关于文学必须得讲真实。”
左拉也说过:“当我读一本小说的时候,如果我觉得作者缺乏真实感,我便否定这作品。”
真的标准是什么?
真实性并不是指表面的真实,也不是指外形的真实,而是指是否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社会关系。文学作品只能抓取历史潮流中的一朵浪花,但要反映出历史潮流的流向,也就是要能从一滴水里见世界。这样的作品才能深刻。所以真实性又是与深刻性联系在一起的。
真实性,对于文学创作来说,既是一个基本要求,也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并不是所有作家都能做到的。它不但关涉到思想的深刻性,而且取决于作家的人生态度和创作态度。
鲁迅曾批评我国古代作家不敢直面人生,不敢正视社会矛盾,从而产生了许多瞒和骗的文艺;所以,将“真”列为文学批评标准之一,是引导文学创作直面人生、正视现实的重要问题。
有些人虽然也用真实性的标准来衡量作品,但他们所要求的真实性是要作品所描写的材料与生活事实相符,否则就指责为失真。须知文学作品不同于新闻报道,它不需要与生活事实完全一致,只要符合生活逻辑即可。
有些人用日常常识的眼光来理解真实性,认为与常识相违背的形象都是不真实的。
如鲁迅笔下高老夫子在课堂里看到的“小巧的等边三角形”等,也是特定心态下的视角真实。这些描写,都不能说是违背真实的标准。
恩格斯说得好:“常识在日常应用的范围内虽然是极可尊敬的东西,但它一跨入广阔的研究领域,就会碰到极为惊人的变故。”
我们应该超脱日常生活常识的眼光,而从研究的观点出发,才能真正掌握真的标准。
善善是指作品的思想水平和道德观念,看这部作品是引人向恶还是引人向善。
一部作品的善恶观念,不能单看作者的声明,更要看它的社会效果。
善恶的标准有阶级性,也有时代性,并不是凝固不变的。
如颂扬农民起义的《水浒传》,被压迫阶级认为是善的,而封建统治阶级则认为是恶的;
歌颂自由爱情的《红楼梦》,封建卫道士认为是恶的,而具有民主思想的人则认为是善的。这是阶级评价的不同。
不同的时代对善恶的标准也有不同的看法。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曾分析过婚姻制度的发展,认为“群婚制是与蒙昧时代相适应的,对偶婚制是与野蛮时代相适应的,这些婚姻制在它们产生的时代,都被认为是合理的,因而也是符合道德规范的,当然也是善的。
但时代一变迁,原来的婚姻制就被认为不合理、不道德了。这就是道德标准的时代性。
我们既不能拿现代的道德标准来衡量过去的事情和作品,也不能拿过去的标准来衡量现代的行为和作品。
关于善的判断,我们不能停留在简单的善恶正误的辨别上,还要进一步对于作品的思想深度作出评价。善恶之辨固然表明了作品的倾向性,而开掘的深度则体现着作品的思想价值。
单是用正误标准去衡量,难免要导致创作走向平庸,只有鼓励探索,才能在作品中不断迸发出思想的火花。
我们不能要求每部作品都有明显的思想性,对于有些作品,如山水诗、知识小品等,只要是积极向上的,都应该肯定,只要是有益无害的,都应允许存在,不能苛求。
美这里所说的美,不是指内容上的,而是指形式上的。
有些作品写的是心灵崇高的人物,但由于表现技巧欠佳,不能使人产生美感;
有些作品写的是坏人,丑角,但刻画得惟妙惟肖,对人物性格开掘得深刻,却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那么,文学作品达到哪些条件才能算是美的呢?其实没什么绝对的标准,但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衡量。
生动性。
文学以形象反映生活,但并非每一部作品都能将形象写得生动。同是写人物,有些人物写得栩栩如生,富有特色,读者一见之后,经久难忘;
而另一些人物则缺乏生气,活不起来,甚至面目不清,模模糊糊,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形象是否生动,直接关系到作品的高低。
性格的典型性。
在叙事作品里,还进一步要求人物性格具有典型性。典型性的程度愈高,则概括面愈广,开掘得愈深,而且也愈富有个性特征。
但对于抒情作品,当然不能要求塑造典型性格,但作品有无意境,也就显示出文学性的高低。
情感的真切性。
作品以情感人,情感表现得是否真切,直接关系到作品的魅力。有些作品,感情虚假,矫揉造作,使人看了很别扭,当然谈不到感动;
只有那些感情真挚,而又表现得自然的作品,才能引起共鸣。
这里,除了感情本身的真实性以外,还有艺术表现的问题。李后主词之所以写得好,就在于其间感情表现得真切。
文学作品想达到真、善、美是不容易的文学作品最高级便是真、善、美的统一。
在事实上,三者达到高度完美的统一是不容易的,往往是某一个因素突出一些,而别的因素差一些。
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我们过去过分强调了思想性,对善和美有所忽略,近年来又有过分强调善美,而忽略真的现象,这都带有片面性。
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能深刻地反映生活真实,具有强大的思想力量,同时又有高度艺术性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