伞是一个简化字,但它比任何一个字都造得都好,更真实地再现了生活当中雨伞的样子。上面是遮阳、遮雨的面,下面是伞把儿,还有中间的一些挺儿,一把撑开的雨伞样子,非常像。
在它没有简化的时候,这个字在楷书中还是比较繁琐的一—“傘”。
上头依然也是遮阳、遮雨的部分,但里面笔画繁多,伞里的梃儿也确实很多,如今的简化字仅厾了两个点就可以表示了,还是有所进步的。
我们再穿越历史,你会发现还有一个字也表示伞,这就是“繖”。傘与繖这两个字出现的都比较晚,一个绞丝(丝)加一个散开的“散”显然不是象形字,它不属文,属于字里。
那么汉字中关于“伞”有两个字形,有文、有字两种,可是古人把一个东西用两种方法来造字,这又是为什么呢?
伞与繖的字形演变
“伞”字,甲骨文、金文都没有它,很可能那时候还没有发明雨伞。外出时下雨了怎么办啊?估计就跟“蓑衣”一样,拿个大树叶子,或拿一些枝叶披在身上。
小篆时才有了“傘”字,但这个傘可不是今天的雨伞,而是帝王出行时专用的一种礼器。
帝王出行所坐龙辇上有黄罗伞,或黄罗盖伞。小篆时就画出了伞的形象“伞”,它是一种权力地位的象征。
古代帝王用的“伞”
古时皇帝或高官出巡时,乘坐的轿子或车子的顶棚上张着的黄色伞盖,以示“庇荫百姓”。这种伞又称“罗伞”“万民伞”“华盖”等。
在中国古代,伞是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权势的象征。因车辇多为帝王贵族使用,所以上面伞盖多为绫罗绸缎所做,极为显贵。宋朝时,只有天子才用红、黄二色,庶僚一律用青色等。
古代帝王出行车辇
伞最初不一定是遮雨,主要是遮日光、遮风尘,重要人物才用的。
所以在小篆时又有了一个字形“繖”,绞丝旁表示了它是丝线做的,主要是油布,右边散开的“散”表读音、意义。它不用时收在一块儿,一旦使用就得散开,所以用“散”来主管读音。
隶书时保留了这两个字,在使用当中,人们担心表达不清,伞字还单独加有单人旁(亻)表示跟人有关。后楷化逐渐形成今天的文字形体。
关于“伞”字的两种造法,一种是尽量靠近形象,一种是音意联想跟布、跟散开有关系,都很有特点,就一直是两种表达,汉字简化时,“繖”就不再使用了。
“伞”有文、有字,这两套文字一直流传下来。可见随着人们文化、知识水平的不断积累,古人的造字逐渐以简洁的象形表现中,其中也使用了带有抽象性的音、意造字方法。
○〢关于作者:
本文改编自《双法字理》,作者:白双法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