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京杭大运河的功能演变,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历代照片

首页 > 生活 > 作者:YD1662024-07-04 13:44:44

京杭大运河,位于中国东部,为“大运河”的一条干线。2014年,京杭大运河作为大运河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现状

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和浙江四省二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

缘起

京杭大运河的基础为隋代统一南北以后修建的隋唐大运河。隋朝将以前开凿的运河水道以及自然水道加上运河组成了以隋朝京都洛阳为中心,向北到涿郡,向西到大兴,向南到余杭的水路网。元世祖忽必烈希望将经济中心江南与政治中心元大都相连接,决定在隋唐大运河基础上对其进行改建。改建保留了古邗沟、江南运河等河段,中间裁弯取直,不经洛阳而在山东开凿了新的运河,使得两点距离缩短。

古代陆上运输只能依靠人力和畜力,速度缓慢,运量又小,费用和消耗却甚大。所以大宗货物都尽量采用水路运输。中国天然形成的大江大河大都是从西往东横向流动的。但是在黄河流域历经战乱破坏,而长江流域得到开发以后,中国就逐渐形成了经济文化中心在南方,而政治军事中心在北方的局面(如宋人王应麟言“今之沃壤,莫如吴越闽蜀”,明人于慎行言“三代以前,江北繁盛,江南旷阔。汉晋以下,江南富实,江北凋敝。盖由三国五胡之乱,兵害战争多在江北”)。为保证南北两大中心的联系,保证南方的赋税和物资能够源源不断的运往京城,开辟并维持一条纵贯南北的水路运输干线,对于历代朝廷就变得极其重要,明清两代更在淮安府城(今淮安市淮安区)中心专门设立漕运总督和下属庞大的机构,负责漕运事宜。在海运和现代陆路交通兴起以前,京杭大运河的货物运输量一般占到全国的3/4。

历朝历代对大运河的延伸、扩宽,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江南一带在全国农业发展地位不断加强、物流需求日益加大所导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也对京杭大运河进行过多次疏浚。

邗沟

春秋末年,位于太湖流域的吴王夫差为了与中原的晋国争霸,于前486年修筑邗城(今扬州附近),作为北上据点,并在城下开凿运河到末口(今江苏淮安市淮安区城北北辰坊),沟通长江与淮河,以运输军队和辎重。此运河于前484年完工,后世称为“邗沟”,是大运河中最早有确切纪年的一段河道。在开凿过程中,吴人尽量利用长江、淮河间的天然河道和湖泊,巧妙地以人工渠道连接两岸,故只凿渠长约150公里。

但是同为吴国所开凿的胥溪、胥浦才是大运河最早成形的一段,其以伍子胥而命名。胥溪从宜兴开始,在芜湖入长江,使太湖水系第一次和长江联系起来。胥浦是在胥溪完工后不久开凿的,它以太湖为起点,经淀山湖和泖湖,流入东海,为太湖开拓了出海口。胥溪、胥浦的开凿,把整个东南水系连成一体。

隋朝的大运河

隋代统一南北以后,陆续开挖了以洛阳为航运中心,首尾相接的几段运河。

广通渠、通济渠、山阳渎(隋炀帝把后两者合称御河)、永济渠和江南河等渠道,虽然不是同时开凿而成,但是由于这些渠道都以政治中心长安、洛阳为枢纽,向东南和东北辐射,形成完整的体系,同时,它们的规格又基本一致,都要求可以通航方舟或龙舟,而且互相连接,所以又是一条大运河。这条从长安、洛阳向东南通到余杭、向东北通到涿郡的大运河,是古今中外最长的运河。由于它贯穿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对加强国家的统一,促进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都是很有价值的。

杭州京杭大运河的功能演变,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历代照片(1)

隋朝运河图

隋唐大运河,以东都洛阳为中心,西沿广通渠达大兴城长安,北由永济渠达涿州、南经通济渠、山阳渎和江南运河达江都、余杭。

洛阳位于中原大平原的西缘,海拔较高,运河工程充分利用这一东低西高、自然河道自西向东流向的特点,开凿时既可以节省人力和物力,航行时又便于船只顺利通过。特别是这两段运河都能够充分利用丰富的黄河之水,使水源有了保证。这两条如此之长的渠道,能这样好地利用自然条件,证明当时水利科学技术已有很高的水平。开凿这两条最长的渠道,前后用了六年的时间。这样就完成了大运河的全部工程。隋朝的大运河,史称南北大运河。它贯穿河北、河南、江苏和浙江等省。运河水面宽30—70米,长约27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隋朝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在北方,而南方江淮地区的经济却有了较大的发展。北方城市所需要的物资,特别是粮食,有很大一部分要依靠江淮地区供应。大量的物资要从江淮运到长安,甚至运到北方边疆的军事重镇。所以,当时开凿运河也是为了解决粮食北运的问题。

沿江南运河到京口(今镇江)渡长江,再顺山阳渎北上,进而转入通济渠,逆黄河、渭河向上,最后抵达长安。

但是,开凿运河的艰巨工程对劳动人民却是一场灾难。隋炀帝强征几百万民工修筑运河,严重地破坏了生产,使成千上万的民工惨死在运河工地上。隋炀帝派遣了酷吏麻叔谋主管修河,强制天下15岁以上的丁男都要服役,共征发了200多万人。同时又从五家抽一人,或老,或少,或女子,担负供应民工的伙食炊事。隋炀帝还派出了五万名彪形大汉,各执刑杖,作为督促民工劳动的监工。

在长江以南,完成了江南运河,这是大运河的南段。实际上,江南运河的雏形已经存在,并且早就用于漕运。“漕”是利用水路运送漕米到集中地点的意思。漕运是中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是利用水道(河道或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中国古代向农户征收地租和田赋,在很长时期内,采取征收实物的办法。这些王朝又大都建都在西北和北方的城市,而附近地区所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因此,把其他地区征收的粮食调运到京城,就成为一项重要的政治措施,为封建统治者所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漕运在中国历史上形成过一套较完整的制度,并有相应的一套管理系统。漕运用的船,叫做漕船。漕船载运的粮、米,叫做漕粮、漕米。驾驶漕船的军队和民工,叫做漕军、漕丁和漕夫。许多朝代都设专管漕运的官员。远在秦汉时代,中国史书就已经有了关于漕运的记载,到了隋朝,漕运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元朝的大运河

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后,要从江浙一带运粮到大都。但隋朝的大运河,在海河和淮河中间的一段,是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北和东南伸展的。为了避免绕道洛阳,裁弯取直,元朝就修建了济州、会通、通惠等河:

从元朝都城大都(今北京)到东南产粮区,大部分地方都有水道可通,只有大都和通州之间、临清和济州之间没有便捷的水道相通,或者原有的河道被堵塞了,或者原来根本没有河道。因此,南北水道贯通的关键就是在这两个区间修建新的人工河道。在临清和济州之间的运河,元朝分两期修建,先开济州河,再开会通河。济州河南起济州(今济宁)南面的鲁桥镇,北到须城(在今东平县)的安山,全长150余里。至元十八年(1281年)开工,至元二十年八月二十六日(1283年9月18日)凿成[2]。人们利用了有利的自然条件,以汶水和泗水为水源,修建闸坝,开凿渠道,以通漕运。

元代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经过全国精密测量,发现金中都(北京旧址)正南是济州(今嘉祥、汶上南旺附近),即古任城,水脉甚多,汶、泗、沂、洸、济五河并流,泉眼甚多,可以开凿运河,以济通元大都(北京)。因济州位于大都正南,开凿运河路径最短,水脉甚多,世祖至元十七年七月,耿参政、阿里尚书奏:“为姚演言开河事,令阿合马与耆旧臣集议,以钞万锭为佣直,仍给粮食。”世祖从之,遂开凿济州河。金天德二年(1150年),济州治所被洪水淹没,遂西迁地势高冗的任城县(今济宁市)。元代至元八年,升济州为济宁府,至此任城县遂改称济宁府。郭守敬建议在济州正北兴建元大都(今北京),又确定在大都正南的济州,开凿济州河,以连通大都和济州。济州河凿通后,清、济、汶、泗四水入漕,元大都粮食从岁入数十万石,一跃岁入四百万石,元大都迅速崛起,而济州新址任城也一跃由县升府,成为一等城市。

会通河南起须城的安山,接济州河,凿渠向北,经聊城,到临清接卫河,全长250余里。至元二十六年正月十九日(1289年2月10日)开工,至元二十六年六月初四(1289年6月22日)凿成[3],至元二十六年七月初四日(1289年7月22日),元世祖忽必烈赐名“会通河”[4]。

会通河同济州河一样,在河上也建立了许多闸坝。这两段运河凿成后,南方的粮船可以经此取道卫河、白河,到达通州。

会通河上曾建闸三十一座,以调节流量[3],故名“闸河”。但因水源不稳定,河道时患浅滩,不胜重载,故元一代漕粮北运仍以海道为主;元末,会通河废弃不用。

由于旧有的河道通航能力很小,元朝很需要在大都与通州之间修建一条运输能力较大的运河,以便把由海运、河运集中到通州的粮食,转运到大都。于是相继开凿了坝河和通惠河。首先兴建的坝河,西起大都光熙门(今北京东直门北面,当年这里是主要粮仓所在地),向东到通州城北,接温榆河。这条水道长40余里,至元十六年(1279年),开凿完成后作为运粮河使用[5]。地势西高东低,差距20米左右,河道的比降较大。为了便于保存河水,利于粮船通航,河道上建有七座闸坝,因而这条运河被称为坝河。

后来因坝河水源不足,水道不畅,元朝又开凿了通惠河。负责水利的都水监郭守敬(1231-1316年),从昌平化庄村东龙山的白浮泉引水源到积水潭集蓄起来,然后经皇城东侧南流,东南去文明门(今北京崇文门北),东至通州接白河。全长164里。1292年正月开工,1293年七月凿成,至元三十年七月二十三日(1293年8月26日),元世祖忽必烈赐名“通惠河”[6]。

通惠河建成后,从南方来的大批漕船可直达大都城内积水潭。积水潭成了繁华的码头,“舳舻敝水”[7],元大都成为内陆港,热闹非常。

元朝开凿运河的几项重大工程完成后,便形成了今天的京杭大运河,全长1700多公里。京杭大运河利用了隋朝的南北大运河不少河段,如果从北京到杭州走运河水道,前者比后者缩短了900多公里的航程。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