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问家长一个问题:假设孩子和同学发生了冲突,情绪低落、忧虑又有些急躁,家长们先做哪件事?
A.先处理问题
B.先处理心情
显然,我们的答案是B。你答对了吗?很多家长就要问了,处理心情和解决冲突有必然联系吗?当然有,并且影响深远。
心理专家发现:单纯因成绩不好而厌学的孩子占比很少,但如果孩子在学校与同伴发生冲突后处理不当,或丧失了原来良好的同伴关系,他会对校园生活产生忧虑和恐惧。所以,家长们首先要关注的是孩子的心情。因此,家长们请以平和的态度和孩子共同面对问题。首先帮助孩子处理好心情,然后再专注于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和孩子一起打败问题。
其实,同学之间的冲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十分常见,学校生活是孩子离开家庭,独立成长的第一步。正常的冲突是孩子与他人相处的试金石,孩子在冲突和纠纷中获得体验,增长与人交往的经验。如果家长介入不恰当,反而可能引发新的问题。
家长该不该干预孩子之间的矛盾
1. 如果家长过多干预
本来孩子之间发生矛盾,并不是什么大事,但如果家长介入过多或过早,都是一种“越界”,会让孩子认为解决问题是父母的责任,而非自己需要面对的事情。另外,如果家长反应过激,情绪激动,则可能夸大了事情的严重性,为了防止这类事情的发生,孩子有可能变得越来越胆小、不敢冒险、不敢再与同学一起玩耍。更有甚者,有些家长会采用极端的方式处理,那么孩子也可能习得用“暴力”手段处理人际问题的方式。
2. 如果家长过少干预
如果孩子已经和家长诉说了自己遇到的问题,而家长却对其不管不问,同样也可能造成孩子的心理问题。孩子会认为没有人关心我,受到委屈也没有人帮助我,因此产生挫败和孤独感。有一些孩子可能变得敏感、胆小,选择封闭和家长沟通的通道;而也有一些孩子发展出“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用不恰当的方式来应对人际冲突,容易出现暴力行为。
当矛盾发生时,家长应该如何正确处理?
1. 倾听孩子
倾听孩子,接纳情绪。当孩子与同伴发生矛盾、受到委屈时,此刻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倾听,父母应该首先给予孩子一个释放压力的机会。在孩子稳定情绪后,可以和孩子好好聊一下事情发生的经过,家长要学会控制情绪并认真倾听。其实,孩子间的矛盾大多都不是什么对抗到底的矛盾,倾听孩子的描述,客观地了解事情的整个过程,是有效处理孩子之间矛盾的基础。在倾听的同时,家长可以共情孩子的情绪,但不要着急给建议,更不要用责备的语言训斥孩子,这样不仅会叠加次生矛盾,阻断和孩子沟通的桥梁,也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
2. 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找出问题所在。这里的换位思考有两个环节,首先自己要与孩子换位,设想自己面对孩子描述的情况中会怎么处理,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如果家长都茫然无措,那对孩子也很难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如果家长有更好的方法,要思考孩子如果这样做,缺少的是哪些方面的能力和条件,是否符合孩子的心智和年龄特点等等。接着是引导孩子与同伴换位思考,家长可以和孩子复盘当时的情境,可通过自己和孩子进行角色扮演,让孩子在不同的角色中体会同伴的感受,学会理解他人,同时找到自己在事件过程中做得不妥的地方,学会用不同的角度来处理问题。
3. 引导孩子自己提出解决方法
这里同样要注意一个误区,就是家长按照自己的理解走完了整个“流程”,就开始给孩子“出主意”了。而恰恰是这最后一步,将使得教孩子处理矛盾的效果大打折扣。孩子有着自己天然的智慧,当情绪被充分理解后,家长可以询问孩子自己的想法,他们可以脑洞大开,提出各种五花八门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所以,家长不要替孩子做决定,家长的身份只是帮助孩子筛选最优方案,而不是“教”出处理方法。只有这样,下一次,孩子才能真正学会如何处理同学矛盾。
孩子应该学习的6条人际交往原则
01 有礼貌
相互尊重、礼貌相待,是人际交往中的基本准则。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班级里,总会有一些孩子,不懂礼貌、不会表达,比如:言行举止粗鲁,爱取笑别人,动不动朝别人吼叫,甚至动手打人。在孩子即将要进入幼儿园之前,家长就应该教他基本的礼貌用语和注意事项,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
02遵守规则,不以自己为中心
有些孩子习惯了在家里什么都是以自己为先、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到了同伴交往中,如果不懂得调整,就很容易碰壁。没有人会喜欢跟任性、霸道、只顾自己的人玩耍。遵守规则,懂得为他人考虑的人,才会收获更多的喜爱。从小教孩子遵守规则,考虑别人的感受,将来步入社会,他才会遵守社会中的各项规则,适应能力更强,人际交往更顺畅。
03敢于拒绝
人际交往中,有些孩子从来不敢拒绝别人,怕别人不喜欢自己、不和自己玩了,即便不愿意,也会勉强自己去做。不懂拒绝,不利于孩子收获健康、友好的人际关系,甚至会影响到自身的成长,学会礼貌、得体地拒绝别人,是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
同样的道理,懂得拒绝别人,也要能坦然接受别人拒绝自己,不用过于伤心、沮丧。真正经得起考验的关系,一定是能互相理解,不会强人所难。
04要有界限感
家长应当把这条重要原则教给孩子,主要有这几点:
关系再好,也要注意自己言行的分寸,尊重对方的隐私,不能口无遮拦,用对方的物品前先征得同意;自己的情绪和事情,最好自己负责,不要对朋友的帮助和关心期待过高,甚至道德绑架;原则性问题之外,不要求朋友一定要跟自己的想法一样,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立场和判断;可以给建议,但不干涉朋友的决定,每个人都有独立做决定的权利和自由。
保持一个恰如其分的界限,尊重对方的独立人格,各自都有相对自由的空间,才能让双方都成为更好的自己,关系也会更加稳固、紧密。
05不试图用“讨好”换取友谊
生活中,不管是孩子还是成人,都不乏有用“讨好”换取友谊的。怕别人不高兴、怕自己不合群、怕真实的自己不被接纳,于是经常勉强自己,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做一些违背意愿的事,事事迎合别人。
然而,无数事实证明,越是讨好,越是不会被珍惜,甚至被嫌弃、嘲弄,无法赢得真正的友谊。好的人际关系,源于相互吸引,而不是费力讨好。无论在哪种关系中,坚持做自己都很重要,展示真实的自我,彼此交流、碰撞,才能构建出真正有益、紧密的关系。
06远离总是打击、否定你的人
现实中,总有一些人,时常以开玩笑的名义,揭朋友的短、戳朋友的伤疤,言语里多是嘲笑、讽刺、打击。然而,没有人可以一直处在打击和嘲笑中不受影响,即便是真的玩笑,长此以往,也不利于关系的持续良好发展。
真正好的朋友之间,一定是相互欣赏、鼓励、增强对方自信心、给予正能量的,这样的关系,才能彼此滋养。家长应当告诉孩子:如果那个人的言行总是会令你怀疑自己、否定自己、自信心下降、悲观沮丧,这样的朋友最好远离。
矛盾是孩子成长的“营养”,孩子和小伙伴产生矛盾并不是坏事,有智慧的家长会因势利导,让化解矛盾的过程变为促进孩子成长的过程。希望每一位明智的父母,都教会孩子正确处理矛盾的方法,引领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