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翰烽/文
这个问题实在太过宏大,只能谈谈一点体会和感受。
全国文明城市是一个很重要的荣誉和名片。
不少地方、不少单位都比较重视,非常在意这个牌子,视为重要的政绩进行争创,但是争创并不容易,争创到了之后,保住也不容易,含金量是比较高的。
只是,有些城市在创建过程中,一些做法往往引发社会舆论争议。比如统一店面广告风格,不让商户在外摆放广告牌,玻璃上不能贴广告,有孩子在门店前写作业、桌子被搬走,迎检期间不能摆摊、大量志愿者上路搞卫生和执勤,有的城市将文明简单化为卫生与秩序,等等。
人类的最高追求当然就是文明,而且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
全国文明城市有一套科学、系统、完备的测评体系,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内容,涵盖十分广泛,评比也十分严格。
作为一名普通的城市市民,对于文明城市,还是有一些深刻的体会和感受,特别是以下一些类型的指标究竟如何。
其一,经济类指标。物质文明首先是基础。比如GDP总量和人均GDP;市民收入状况,不能简单只看人均收入,要看看各个收入档次所占的比例是不是均衡;比如企业商业发展状况,包括企业数量、产值、利税及解决就业情况。
其二,民生类指标。文明首先要让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比如住房状况,房价与收入比例是否合理;教育状况,义务教育学校是否均衡发展,择校现象是否突出,学位是否紧张;医疗卫生状况,看病难看病贵是否得到缓解,市民寿命、健康如何;社会保障状况,退休生活如何;就业状况,就业是否充分,有无歧视现象?失业率怎么样?
其三,社会类指标。主要涵盖安全、公正、法治、环境等,社会治安状况及公众安全感,交通安全及畅通状况,各类安全事故、重大刑事案件等情况,科学立法、依法行政、公正执法、信访矛盾化解、营商环境等情况,生态环境状况。
关于这些指标,应该是列入了文明城市测评内容。关键有三个问题值得进一步重视和考虑:
一是注重结果导向。绝大多数指标应该以结果来呈现,不能是简单的数据统计分析或台账资料佐证,特别是简单的平均分析并不十分科学。而且坚持结果导向,就要大幅精简测评指标,最大限度压缩过程性指标,并以容易获取、不易弄虚作假的结果作为测评依据,那些主观性强、随意性强、容易造假的指标最好取消掉。
二是注重大数据方式。也就是说,相关指标数据可以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通过各个部门的数据共享和网络舆论数据,分析测评一个城市指标的文明值。比如交通文明指数,就可以充分共享公安等部门的执法司法数据来进行分析,而不是随机暗访某个不文明现象予以简单的扣分。
三是注重民意调查。民意调查不是简单调查文明创建的氛围,可以考虑把重点摆到社会民生的现状调查上来,比如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社保、安全等,方式可以是电话调查、大数据抽查等等。暗访其实仍有漏洞,并不十分科学。
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减少运动式的创建,而应把工作放在平时、制度、常态层面,真正运用法治化的思维方式开展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