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气球组成的巨大笑脸图案。
【智库答问⋅关注网络时代的表达匮乏 系列访谈之一】
写在前面
听说读写是我们认知交流、表达思想的重要能力,从听说读写的状况,可以窥见一个人、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与精神世界。随着信息化、新技术等因素对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人们听说读写依托的载体和工具也在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来了语言贫乏、提笔忘字、浅阅读盛行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轻说是个人小事,重说则是文化大事,关系国人富足精神生活的构建,关系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需要我们重视和反思。光明日报以“微博挑战赛”、光明夜读等形式就此话题与网友展开互动,并从网友讨论中梳理出关键问题,邀请智库专家逐期解答。
本期嘉宾
北京语言大学原党委*、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 李宇明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南开大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刘运峰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王灿龙
“每个时代都在使用语言的同时创造语言”
光明智库:有人曾对古今表达做了一番对比:古人形容人漂亮可以用“玉树临风”“顾盼神飞”,我们只会说“高富帅”“白富美”;古人表达悲伤用“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我们只会用“蓝瘦香菇”……但也有观点认为,今天的网言网语也是一种创新,传情达意也很丰富。在您看来,我们的语言到底是越来越贫乏,还是越来越多样?从个人语言运用情况来看呢?
李宇明:从语言本身来看,肯定是越来越丰富。每个时代都在使用语言的同时创造语言。
但在个人表达方面,的确有一部分人会感觉语言贫乏,只会几种有限的表达方式。尤其是年轻人在网络上表达时,常常使用流行语。我问过一些年轻人,他们是觉得有时候会想表达却“找不到词”,其他人或多或少也有这种感觉。
刘运峰:我也认为,语言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我们现在的很多语言是时代产物,几乎每天都在产生新词语。
个人语言运用是存在贫乏、单调甚至生硬的问题。我经常想,同古人相比,我们的科技进步太快了,但我们的表达能力,对人和事物的观察、感知能力,文学艺术的创造能力、鉴赏能力却没有同步提高。古人可以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来描写早春景象,我们大多只能用“春天来了,大地吐绿”或“春风吹来,感到暖融融的”来表达。
王灿龙:我们今天读到的诗词歌赋,是古代文人的呕心沥血之作,不是当时的即兴口语表达。“玉树临风”“顾盼神飞”是书面语体,今人说的“高富帅”“白富美”是网络流行语,主要用于口头表达,不能拿两者简单类比。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话语系统。评价一个时代的话语,标准很关键。自从白话文成为书面语言形式以来,从政论文章到文学作品,再到法律文件、科研报告等,都能很好地满足表达的需要。古代的诗词歌赋的确语言优美、韵味悠长,但我们不能仅仅以此为参照来判断说今天语言贫乏。
表情达意方式增多,关键在如何使用
光明智库:有网友表示,由于互联网时代有着同质化表达的网络氛围,要求更加直接和简洁的表达,造成了语言贫乏。您觉得社交软件、网络的应用有没有导致语言贫乏,社会环境和时代发展是否加剧了这种现象?
李宇明:过去,书面表达是很慎重的事,比如给远方家人寄信,还要专门请教书先生帮忙。现在除了给报纸投稿、撰写论文,其他情况下,很多人都是通过手机即时表达。这种频率和过去明显不同,也就显得不那么郑重了。
刘运峰:如果说社会环境和时代发展加剧了语言贫乏,恐怕有些武断。但可以说,社交软件和网络平台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拓展了交往空间;另一方面,使人在表达方面变得懒惰、随意。比如,书信这种人际交往方式,对语言表达的依赖性非常强。写信时,要考虑收信人的身份、感受,要字斟句酌、文从字顺,要表述准确、讲究格式,这无疑是对语言表达能力的最好训练,但互联网时代的通信太发达了,我们几乎不写信了,逐渐也就变得不会写信了。
王灿龙:应该承认,有一些公众号推送的文章文质兼美,让大众在思想、知识、语言表达等方面都深受教益。虽然自媒体上会有一些糟粕,但不能简单地认为社交软件和网络平台会导致语言贫乏。其实,新媒体、自媒体的产生使社会大众有更多阅读和写作的机会。面对良莠不齐的阅读文本,关键在于如何引导,而不能简单地予以否定。
光明智库:在微信聊天的时候,很多人会选择发一个表情包,看似“一切尽在不言中”,但这样一来,我们通过运用丰富语言表达多元、细腻、个性化感情的机会是否变少了?
刘运峰:在社交媒体大行其道的当下,人们往往是发表情包、图片的多,发文字的少;即使是文字,也大多不完整。表情包也都是复制转发,千篇一律。刚开始还觉得新鲜,但收到多了,就司空见惯甚至产生反感。这就如同春节期间收到的拜年信息,大多都是复制群发,让人感到缺乏诚意,效果适得其反。
王灿龙:微信表情包都是在表达很简单的意思。如果事情很复杂,仅仅使用表情包是达不到交际目的的。人类的语言交际其实一直有“表情包”的使用,比如挤眉弄眼、点头摆手、哈哈大笑等,只不过因为现在有新媒介,我们将其符号化了。“表情包”虽是体态语和其他副语言手段的符号化,但是受场合、对象、表意等的限制,承载不了语言文字使用的全部功能。
李宇明:过去,我们主要用的是文字和语音等沟通方式,画图表意的情况很少。全媒体时代新增了更多元的方式帮助我们表情达意,整体来看是一种社会进步,关键问题在于我们怎么使用它。
举个例子,表情包也会造成一些误解,比如微信第一个表情是微笑,年龄大的人喜欢打两个微笑,但年轻人可能认为这是一种冷漠,类似于“呵呵”之意。有一位研究新媒体的教授说他遇到过这类情况:有个学生交作业,他觉得不错,就发了两个“微笑”表情,但这个学生却惊慌失措,觉得自己很认真对待作业了老师为何“看不上”?老师也很惊讶,说我觉得很好啊。
从整体看,随着社会发展,这种多模态的产品会不断发展。现在语言学家正在研究这种多模态对人类认知和情感表达的作用,把它称作“超语言表达”。对于新生事物,我们要有开放的心态,新技术、新手段反映的是时代的智慧。
应主动提升阅读品位和档次
光明智库:在前段时间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上,点评专家康震多次感叹诗词反映了古人丰富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引起了很多共鸣。您觉得现代人面临的语言贫乏与文化素养是否相关?
刘运峰:杜甫诗中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笔”最终要落实到语言表达上。读书,尤其是纸质书的阅读,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讲,是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生命体验。具体到语言表达也是如此。不读书或是读书少,就没有或者少有词汇的积累,就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就更谈不上丰富性、形象化的表达。
李宇明:“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就是人的源头活水。然而,现在年轻人没有那么多时间阅读经典原著了,他们在高考前可能下过功夫背书,在大学前几年还能读一些书,但之后的阅读主要是工具性、职业化的。显而易见,这种阅读无法转化为一种文化积淀。
我在参加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写审查活动时,发现选文非常困难,特别是选当代文。因此,我希望作家能写出更加优秀、适合青年人阅读且带有范文性质的作品。
当然,年轻人是网络的“原住民”,接触的多是网言网语,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但这是写作的能力问题。文学环境、语言环境需要提升,年轻人也应当主动提升自己阅读的品位和档次。
刘运峰:我有一个非常深切的感受,现代人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但精神层面的东西却远远没有跟上。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现在,我国高等教育即将迈入普及化阶段,有很多人学历很高,专业能力也很强,但却缺乏基本的文化素养。和前人相比,我们在文化素养方面存在明显差距。比如数学家苏步青可以不借助工具书读《左传》,对书法、诗词也颇有造诣;桥梁专家茅以升的书法能够达到专业水平;化学家张子高喜欢收藏古墨,所写的考证文字堪称一流,其小楷达到令人叹为观止的境界。现在拥有各种头衔的人车载斗量,但是像苏步青、茅以升、张子高这样学有专长而又具备很高文化素养的人又有多少呢?
使学生成为“博雅之士”“通用之才”
光明智库:对于这种语言表达相对匮乏的发展趋势和现状,您是否会忧虑?要扭转这一现实,我们该从何发力?
王灿龙:就这个时代的话语系统来说,我没有什么可忧虑的,因为我们的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文字系统完全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而且会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不过,当前社会整体的语言文字应用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就拿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来说,有一部分人的人文素养和语言表达就存在一些问题,难以很好地满足工作生活的需要。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原因是“重理轻文”。
要想提高社会整体的语言文字应用水平,就必须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从小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使他们热爱语言文字,加强人文修养,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高校虽然开设有“大学语文”课程,但总体教学效果不是很好。我认为,“大学语文”课程需要改革。清华大学开设的“沟通与写作”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值得点赞,也值得推广。此前我就曾经设想过在大学开设“通用写作”课,让各高校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情况确定教学内容和形式,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刘运峰:我所担心的是,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人们对技术的依赖会越来越强,而主观能动的表达会越来越少。长此以往,感悟能力、认知能力、鉴赏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都会下降。
专业教育固然重要,但素质教育永远是第一位的。我们的培养目标,并不单纯是某个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而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的素质除了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身体素质等之外,很重要的一项就是文化素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主要靠读书这一途径。学校、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广泛涉猎古今中外的名著名篇,吸收各种各样的文化科学知识,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使学生成为“博雅之士”“通用之才”。
李宇明:我觉得最重要的不是用词典雅,而是会说话。说话是一门很重要的艺术,从古希腊开始,修辞学、演讲学就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现在我们要关注说话,怎样在不同场合,与不同的人用合适的话语交谈,这是整个社会都需要关注的。
全民口语表达是一门大课,比如家长不应高声指责孩子,应当同孩子平等对话;幼教老师、中小学老师都应该学会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对话。因为学生学的是家长、老师的语言,当他们居高临下地谈论时,学生也会“学以致用”。所以,学会小声说话、用心倾听,十分必要。
项目团队: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晋浩天、周世祥、王远方、马雪、王斯敏、李晓、蒋新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