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浮屠祠
祠是为供奉祖先、鬼神或纪念圣贤伟人而修建的房屋,如杨家祠,武侯祠等。其功能与庙堂有相似之处,只是其主神的地位一般不及庙的那么高。这种建筑最早可追溯到汉代。《汉书·文翁传》记载:"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汉景帝末年,文翁任蜀郡守时,大力兴办官学,为教化治蜀做出了重大贡献,当地百姓缅其功德,立祠致祭,特地修建了有史以来的第一座纪念圣贤的祠堂——文翁祠。不过,由于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在明朝之前,祠堂并不是很多。直到明朝嘉靖年间,皇帝下诏允许民间"联宗立庙"之后,各地的祠堂才逐步多了起来。
树本有根,水本有源。今天,江浙一带还有很多祠堂,其主要用途是祭祀缅怀先辈,人们在寻根问祖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佛教和道教,也都引入了"祠"这一类场所建筑。但其数量并不多,大都是因为祭祀某一圣贤演变而来的。如徐州古老的浮屠祠(佛教),泰山之巅的碧霞祠(道教)等。
庵,形声字。"草圆屋谓之庵"(《释名·释宫室》),也就是一种圆顶茅草屋。庵的本义是"不对外开放的房屋"。后来一些文人的书斋也有称为"庵"的,如陆游的"老学庵"、 朱熹的"云谷晦庵"等。从汉代开始,把修建的一些专供佛徒尼姑居住的房子称为庵堂。于是,后来"庵"便成为了女性出家修行的专用建筑名称(佛教有尼姑庵,如邢台的白雀庵;道教有道姑庵,如青岛的海云庵)。
综上所述,寺、庙、宫、观、殿、堂、祠和庵,这些宗教的场所建筑,它们既各有所别,又彼此关联。在历史长河中,随着中外宗教的相互融合渗透,很多已不再单属于某一种宗教场所的称谓。从规模角度看,一般来说,"寺"、"庙"、"宫"和"观"更大,"殿"、"堂"、"祠"和"庵"次之。往往是"寺"、"庙"、"宫"、"观"中包含有多重大殿或祠堂,如青城山天师洞道观,就包括三重殿:三清殿、三皇殿和黄帝祠,但这也并非绝对。比如河北邢台的白雀庵,也包含有山门、哼哈二将殿和大悲殿等,规模也不算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