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停买买买,好多衣服连吊牌都没摘;微信舍不得删,直到手机没存储空间;硬盘里存了几十G电影,看过的寥寥无几……你可能得了松鼠症。
文/记者 赵天宇 编辑/吉菁菁
新媒体编辑/陈炫之
采访专家:
尹文刚(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
张 轶(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精神医学与临床心理科医生)
科学“答”人随堂测
2013年5月,美国精神病学会把过度堆积物品,拒绝丢弃的行为,列为一种新的精神疾病,叫做?
A.松鼠症
B.拖延症
C.懒惰症
D.拒绝症
(答案见文末)
“我已经陷入了这样的一种状态很久了。具体来说,就是在上网的时候,无休止地下载每一种感兴趣的资源并收藏存在电脑中。看到类似‘人生中必须看的100部电影’这种标题,就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手,几个G几十个G的从网上下资源到硬盘,而最后下载到的影片却基本不会看。今晚看着电脑里花了一天时间下载的40多个压缩包,突然感到一阵迷茫。我这是怎么了?”
这是一位网友在某论坛上的留言,然而现实生活中,他体会到的迷茫感也许人人都有。
淘汰下来的旧手机早就没用了,却从来不扔;不停地买买买,购物小票攒了一打,衣柜里却都是没摘过吊牌的新衣服;APP下载不停,聊天记录也舍不得删,直到手机没了存储空间;硬盘里存了一堆的学习资料和电影,真正看过的却寥寥无几……
▲从steam买来的打折游戏想以后慢慢玩,结果却越攒越多。(图片来自网络)
回忆一下,生活中你是这样的人吗?如果上述行为你都“中枪”了,那么你很有可能是一名“松鼠病”患者。
♢♢♢
大多数人都有“松鼠症”表现
在寒冷的冬天来临之前,松鼠、仓鼠这样具有“忧患意识”的啮齿类动物总喜欢囤积大量的食物,有时从秋天就开始了,但实际上最后能吃到的却很有限。
▲松鼠常常会囤几个树洞的橡子,但是却不一定吃。(图片来自网络)
患有“松鼠症”的人也一样,他们对自己拥有的物品会产生异常强烈的感情,喜欢购买、收藏、囤积一切“某天可能会用上”的东西,从中获得极大地满足感,但实际上这些东西他们基本不怎么使用,甚至严重影响到生活质量。
有观点认为,“松鼠症”是一种学名叫做“囤积强迫症”的疾病,2013年5月,美国精神病学会发布了《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的第五次修订版本。这本一直被奉为精神病学领域“圣经”的诊断手册,把这种过度堆积物品,拒绝丢弃的行为,列为一种新的精神疾病——“囤积症”。
▲美剧《*女孩》中,一个“松鼠症”患者家中囤积的物品已经严重影响到正常生活。(图片来自网络)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尹文刚认为,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都有类似的“症状”。从这个意义上讲,“松鼠症”算不上一种疾病,更多属于一种生理现象,这与人脑的生理特点有关。因为人的一些行为其实不够理智的,现在有一个比较流行的名词叫做有限理性,讲的就是这种状态。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精神医学与临床心理科医生张轶认为,现实生活中也的确存在这种以囤积为主要表现的患者,但如果强调疾病概念,可能会导致大家过分关注表面的症状,反而忽视回避症状背后的原因。“大多数心理疾病除可能的生理因素外,都有其背后在关系和情感上的问题,在症状上表现出思维、情感、行为上的偏离。‘松鼠症’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但其实表现出‘症状‘的绝大多数人距离疾病诊断还有相当距离。”
♢♢♢
收藏、恋物和囤积不一样
在网上,一些网友把松鼠症、懒癌和焦虑症并称为“21世纪三大绝症”并列出了焦虑症-松鼠症-懒癌的死循环——焦虑症让人开始‘囤积’,懒癌又让囤积加剧,然后进一步焦虑。这其中,囤积性质的松鼠症和在整个循环链中则处于了绝对关键的地位。
美国波士顿大学社会工作学院教授道尔•斯泰吉蒂,对囤积症进行了20多年的研究。他认为在美国有600万-1500万人患有囤积症,大约占美国人口的5%。按照这个比例,在中国有大约7000万到1亿人患有这种疾病,也就是说,平均20个人就有一个人有“松鼠症”!
而在现实生活中,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许多人都会有收集物品的行为,一不小心就就成了“病人”,这恐怕是不少收藏爱好者所难以接受的,那么,收藏爱好和囤积症又应该如何区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