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戴永夏 如同寒冬腊月盼春来一样,人们在炎夏酷暑中也盼着凉爽秋天的到来。这样盼着盼着,秋天便飘然而至——今年8月7日,秋天的第一个节气立秋到了。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三个节气,一般在每年8月8日前后。立秋不但预示着炎夏即将过去,秋天就要开始,也预示着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将到。我国古代将立秋后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意即一候时凉爽的秋风吹来,二候时清晨草木的叶子上出现了白露,三候时寒蝉开始鸣叫。立秋后暑热并不会马上消除,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起来。 自古以来人们都很重视立秋这个节气,由此也产生了许多习俗,其中一个重要习俗就是“迎秋”。周朝时,每到立秋这天,天子要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京城西郊设坛,祭祀白帝少昊和秋神蓐收,以隆重的礼仪迎接秋天。东汉时,百官在立秋这天都穿上黑领缘的内衣和白色的外衣,到洛阳城外西郊迎秋,礼毕再换上红色的衣服,到东门宰*牲畜祭祀神灵。这一天,天子还要射猎,将士们也要操练兵法,比赛骑射,炫耀武力。至宋代,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的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而在民间,妇女儿童都在立秋这天佩戴楸叶迎秋,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中曾记载说:“立秋日……都城内外侵晨满街叫卖楸叶。妇人女子及儿童辈,争买之,剪如花样,插入鬓边,以应时序。”还有的妇女以石楠红叶剪刻花瓣簪插在鬓边。清代在立秋这天还有“悬秤称人”的习俗,将称得的体重数和立夏日所称之数相比较,以查验这段时间身体之肥瘦强弱。 立秋的另一重要习俗是“咬秋”。立秋时节,许多瓜果成熟,大量上市,很多地方都有立秋这天吃西瓜等瓜果的习俗,俗称“咬秋”或“啃秋”。在北京、河北、天津等地,家家都在立秋前备好西瓜。到了立秋晚上,一家人将西瓜分而食之,据说可免除秋后余暑和疟痢之苦。诚如《津门杂记》所载:“立秋之日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在江苏无锡、浙江湖州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白酒同食,认为这样可以更有效地免除疟痢。在杭州一带,还流行立秋日吃桃子的习俗。这天,大人孩子都要吃桃,每人一个。吃完后把桃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再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俗谓这样可以一年不染瘟疫。 当然,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咬秋习俗也不尽相同,甚至截然相反。如黑龙江双城等地,立秋日忌食瓜果,认为食瓜果会使人消瘦。安徽和州立秋禁食用井水浸泡的西瓜,认为吃这样的西瓜容易腹泻。而山东一些地方立秋后不再吃甜瓜,认为这会加重身上的湿气。 立秋还有“贴秋膘”的习俗,就是在立秋这天吃美食佳肴补养身体。《京都风俗志》云:“立秋日,人家亦有丰食者,谓之贴秋膘。”此俗过去在我国北方地区十分流行。过去在农村,夏收夏种十分繁忙劳累,人们的体力消耗很大。同时,夏天炎热潮湿,也容易对人们的身体造成损害,很多人会出现食欲不振、乏力疲惫、精神萎靡、身体消瘦等症状。到了立秋,天气开始凉爽起来,正是补养身体的好时机。通过贴秋膘,让体内贮存更多脂肪和能量,既能补夏天之不足,又可抵御秋后的寒冬,有益于强身健体。 贴秋膘所吃的美食,各地不尽相同。过去在北京等地,人们立秋这天主要是吃肉。普通百姓家多吃炖肉、红烧肘子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辽宁地区有立秋日“吃秋饱”的习俗,其中海城、锦县等地主要吃肉面,义县等地多吃饼、饺子等面食。山东地区立秋这天多吃饺子,有“立秋的饺子入伏的面”之说。 由于立秋所处地位的重要,古人认为这天的雨晴及立秋时辰的早晚跟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这又产生了立秋“占卜”习俗。占卜的内容主要有:以立秋日之雨晴占卜此后的天气情况,如浙江杭州有农谚云“立秋晴,一秋晴;立秋雨,一秋雨”;以立秋日期的早晚占卜秋收早晚、丰歉,在贵州平坝,人们认为立秋在农历六月庄稼会歉收,在七月则会丰收,当地农谚说“六月秋,减半收;七月秋,得全收”;以立秋时辰之早晚占卜秋收丰歉,如黑龙江双城有农谚说“早秋收,晚秋丢”,意思是说,白天立秋,庄稼会丰收,晚上立秋,庄稼会歉收;以立秋时辰之早晚占卜此后天气凉热,民间认为,立秋的时辰在早晨,预示着此后天气凉爽,若在中午或夜晚则预示着秋季会比较热,河北新河等地有农谚说:“早晨立秋凉飕飕,晚上立秋热死牛。” 立秋的占卜习俗多数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经验总结,实践证明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所以直到今天,有一些习俗仍然有实用或参考价值。主播朱若彤后期剪辑朱若彤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