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6日小暑,16日入伏,为何今年中伏20天?“三伏”是如何推算的?
气温是一天比一天闷热了,原因是酷暑已经来临了,在7月6日就要迎来一个难熬的节气——小暑了。暑就是热的意思,而小暑也就是小热,意味着炎热即将到来,但是还没有到最热的时候。老话说“节到小暑入伏天”,小暑节气到了,紧随其后就要开始入伏了,而2020年的三伏天是从7月16日拉开序幕的。那为何今年的中伏有20天,“三伏”是如何推算的呢?看完心里有底了!
大家都知道“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其中“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中的暑邪。但是每年入伏的时间不一样,并且有些年份三伏天总共是30天,有些年份却有40天。时间一般都是在小暑和处暑期间,这段时间的气温是一年中最高的,并且潮湿又闷热。在今年是7月16日才入伏,并且中伏是20天。这是为什么呢?
对于何时入伏,也就是推算入伏的标准,很多人应该都有听说过“夏至三庚数头伏”这句老谚语了,但是却不能理解的是啥是“庚日”。要理解这个,就要先了解一下古人的天干地支纪年法了。
在古代的时候是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组合来记录时间的,其中十天干是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而十二“地支”则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将天干和地支按照顺序组合,即甲子、乙丑、宾寅……癸亥等,刚好就是60为一个循环。其中出现“甲”字的日子就是“甲日”,出现“庚”字的就是庚日,每个庚日都是10天一循环的。因为一年是365天(闰年366天),他们不是60的倍数,所以才导致庚日都是在不断变化,因此每年入伏的时间也不同。
关于三伏天,又可以细分为初伏(头伏)、中伏(二伏)和末伏(三伏)。其中夏至节气以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而第四个庚日就是中伏,立秋节气以后出现的第一个庚日则是末伏。庚日每十天一循环,其中头伏和末伏就都是10天了。但是当夏至和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那中伏就刚好是10天。而如果夏至和立秋之间有5个庚日,那中伏就延长为20天了。因此庚日出现的 早晚将会直接影响到中伏的长短,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年份伏天是30天,有些年份伏天是40天。
小暑后吃什么好?入伏后,随着空气湿度增大,头顶炎炎烈日,而且还会时常有雷暴天气,天气又热又潮湿,“桑拿模式”也开启了。老话来说就是“小暑接大暑,热得无处躲。”,需要注意防暑降温。在民间关于三伏也有不同的美食,比如北方就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在南方普遍是吃鸭子、鸡肉和羊肉。
因为在夏季的时候气温闷热,很多人容易出现身体乏力、精神不振,而这个就是所谓的“苦夏”,要改变这些症状就要及时进补,建议多吃一些肉类或者蛋类。比如夏季很多人就爱吃凉拌菜,而皮蛋就是首选。原因是凉拌皮蛋风味独特,还能提升食欲,关键是还有清热消炎、解暑止渴、静心养神的功效,被称之为消暑佳品!如果大家喜欢吃皮蛋,笔者推荐大家购买襄阳玉保溏心松花皮蛋,全部都是散养鸭子所下的蛋,个头都在65克以上,关键是价格还便宜。
在你家乡入伏以后有啥习俗呢?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