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奇葩大会》上作家蒋方舟说,自己二十几年来一直在讨好别人。慢慢形成了讨好型的人格。7岁开始写作的她,一路开挂23岁就当上了新周刊的副主编,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乖乖女,成年之后才发现,自己甚至在亲密关系中,都从来不敢表达自己的情绪。纵然这样光环加身,也依然经常为过分压抑自己而苦恼。
叛逆期究竟有什么意义?作为不断学习育儿知识父母,大家一定在各种渠道都看到过关于"叛逆期"的描述。从出生到成年,孩子大概会经历三个"叛逆期":
1、2-3岁:宝宝叛逆期
2、7-9岁:儿童叛逆期
3、12-18岁:青春叛逆期
虽然表现不同,但是究其根本都是"自我意识发展"在驱动孩子的行为。爸爸妈妈被告知,如果孩子进入叛逆期那些不符合我们预期的行为,就应该被理解和宽容。言下之意,如果家有叛逆期的孩子,我们躺平被蹂躏就好了。然而你有没有想过,叛逆期究竟有什么深层次的心理意义呢?怎样度过叛逆期,孩子才能获得更健全强健的人格呢?
首先,探索自我的边界
在孩子的第一叛逆期,有一种说法叫:"可怕的两岁。"两三岁的孩子之所以可怕,并不在于他有多惊人的破坏力。而是他叛逆的那些"点"在我们看来,通常难以理喻。然而在2岁孩子的观念中,自己就是"站在世界巅峰"的男人(女人),无所不能,且世界都该匍匐在自己脚下。
然而在真实世界里,他只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2岁孩子,现实和理想自我的差距,导致了巨大的落差。而在跟我们对抗中,他们能扳回一城:虽然我没办法打开厨房门,但是我可以用"金箍棒"砸电视。因此,叛逆期对于孩子来说,是在探索"我能"和"我不能"的边界。
其次,和父母划清界限
另外一个层面上,宝宝们的叛逆期,是为了和我们父母"划清界限",3岁的锵宝经常喜欢说:"这是我的!"8岁的小侄女,也不止一次对嫂子喊出:"我是我,你是你。"
婴儿从子宫来到我们这个世界,是物理意义上的出生,第一次在心理上划分清楚"妈妈和我"才是心理意义的出生。对于孩子,我们既是照顾者,实际上也是控制者。锵宝七八个月时,不管他愿不愿意去睡觉,时间一到我会直接抱起他走向卧室,言语和动作都在暗示:"你要听我的。"
而从叛逆期开始,孩子们开始"寸土必争",从几点睡觉、早晨穿什么衣服、某种食物我吃不吃,慢慢找回自己的控制权,最终形成独立的人格。自己做决定,同时为自己的决定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