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许认为减少人际交流并无大碍,毕竟现代生活便利,即使足不出户也能自给自足。然而,多项科学研究表明,人际交流的重要性远超我们想象。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社会融入度,即我们每天与他人的互动时间,无论是亲密关系还是日常接触,都直接影响我们的寿命。哈佛大学的一项长期研究也强调,满意的人际关系对健康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健康饮食和规律作息。
因此,有效的沟通不仅仅是流畅地表达思想,它关乎我们的心理健康、生理健康,以及建立深厚人际关系和持久幸福感。首先,我们需要改变对社交的态度,走出舒适区,投身人群,展开对话。从五个维度教你如何掌握沟通的艺术:从被动回应转向主动连接,读懂并影响对方的非言语信号,应对交谈中的尴尬沉默,通过闲聊、模仿和幽默建立亲和力,以及运用故事和分享深化关系。当然,这些技巧适用于所有人际交往。
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的彼得·德鲁克曾指出,有效的沟通需具备四个关键要素:明确的内容、恰当的时机、正确的对象以及适宜的方式。现在,让我们思考一下,在社交环境中,交谈的本质是什么?设想你在一场社交活动中,与人交流,我们的对话究竟有何目的?
这个观念彻底改变了我对社交交谈的看法:我们交谈的深层动机,其实是探寻是否值得与对方进一步交往。比如,一个男士对女士说:“今天的天气真好,空气清新。”女士可能会疑惑,他为何与我分享这些?他的意图何在?同样,两位职场人士在商务晚宴上,很可能会迅速询问对方的职业,以此决定是否建立更深的联系,交换名片,甚至考虑未来的合作。结识新朋友也是一样,短暂的互动就能让我们判断对方是否值得交往,是否应继续对话。
当然,有时我们只是想轻松聊天,消磨时光,这是完全可以的。但在陌生人的社交场合,我们并不需要与所有人深入交谈,也不必勉强维持尴尬的对话或迎合每一个人。适时地结束对话,是对双方的尊重。开启对话时,我们需要关注两个问题:对方的话语和话题是否吸引我继续交谈?我的话语和话题又是否引起对方的兴趣?若感到对话不畅,就尝试转换话题,寻找共同的兴趣点。如果决定结束对话,那就礼貌地退出。
这里有一个重要观点:是否继续交谈,往往取决于一种无形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并非全由言语内容决定。实际上,超过一半的交流信息来自非语言信号,如语气、表情、肢体动作、外貌和舒适度等,这种感觉是相互的。正如人们常说,面对面的交流能更深入地理解对方,判断对方是否值得信赖,是否适合成为朋友。记住,人们可能忘记你说过的话,做过的事,但他们不会忘记你带给他们的感受。
无论你是短暂的邂逅,还是期待深化关系,你都可以通过展现最好的自己,营造舒适的氛围,让对方感到被理解和接纳,从而留下深刻印象。如同玛雅·安吉洛所说:“人们会忘记你说的话,忘记你做的事,但永远不会忘记你带给他们的感觉。”
在多种情境中,比如在办公室或社交聚会上,我们常常会遇到那种一旦开启话题就难以停止的人。在这些交谈中,时间悄悄流逝,我们的耐心也逐渐被消磨,尽管如此,出于礼貌,我们仍需维持表面的兴趣。面对这种情况,该如何应对呢?如果嘉宾的故事富有深度,且与主题紧密相关,我会尊重他们,让他们把故事讲完,避免中断他们的叙述。
然而,当发现对方反复提及相同的内容,或者明显偏离主题时,就需要巧妙地重新掌握谈话的主导权,而又不显得粗鲁。这就需要运用我所谓的"连接与转移"技巧。假设对方正热衷于分享他在马尔代夫的旅行经历,尤其是沙滩的部分,他已经第三次提及了,你可以这样回应:“听起来你在沙滩上见证了你生平见过的最清澈的海洋,真是令人向往。我真的很想听听更多你的故事,下次你能否详细跟我分享呢?”通过这种方式,你既认可了他的讲述,又成功地转移了话题。
关键在于,当你接续对方的话题时,要做到流畅自然,以免激发他们更大的谈话热情。如果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回应,简单地重复他们刚说过的话也是一种策略,例如:“你说你要去海滩,那真是太棒了。”这样的改述,既能表示你的关注,也能为收回话语权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