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也称“牛郎织女”节。关于七夕节的起源,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其中,最广为流传的是关于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
先秦时期,就已经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在流传。《诗经·小雅·大东》有一诗:“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这一首诗就给人们讲述了有关夜空中织女星和牵牛星,相互辉映的美好景象。这也是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传说开始的原始依据。
牛郎织女的故事成型在汉代。《史记·天官书》就第一次有了牛郎织女故事的较为详细记载。
书中写到:“牵牛以服,织女以絺帛。”向人们描绘了牛郎织女,两人相互依赖,相亲相爱在一起生活的场景,织女是负责纺线织布,而牛郎则负责耕田种粮。
一直到唐代,牛郎织女的故事才基本定型,并被人们熟知。诗人杜牧曾在作品《秋夕》中写有: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诗人这首诗句描绘了在七夕夜晚,人们仰望着星空,寻找牛郎织女星的欢快情景。后来,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也就慢慢演变成了七夕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