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6年,我有了跟凌远老师上课的机会,自那时至今没有中断过,因此我从凌老师的教法中体会到了如何解决错误片面的“高抬指……”留下的一些后遗症,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了明显的长进。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没有好听的声音,音乐则无从谈起。那怎么才能让声音好听呢?首先要多听相关的艺术作品,潜移默化的培养鉴赏音乐的品味,逐步让大脑建立一套“优质”的音响系统。这样,我们才会有具体的对声音的追求目的。有了这个目的,才能谈及具体的手段。但必须明确,手段是为声音为音乐服务的,耳朵必须对声音有明确的追求,手段才能起作用。
建立正确的手指与键盘的工作关系
在具体的训练方法中,手指与键盘的工作关系具体是指什么呢?我认为有三个“点”很重要:(1)掌关节的发力点;(2)手指―关节(指尖)的支点;(3)掌心的支点。
1、众所周知,弹钢琴是需要用力的,但这种用力是非常巧妙的,是恰如其分的。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地去“拼命”。我们经常讲手指要有“爆发力”。 “掌关节(手指与手掌连接的关节,也称手指第三关节)是手指工作的发动机、发力点。”但要明确在什么位置上采用什么方式去用力。值得琢磨的是“发力”两个字,为何不按人们的习惯说法说“用力”两个字呢?一字之差,结果却完全不同。“发力”与“用力”,这是对“力”的运用的两种方式。当我们把后面几点搞明白,就深知“发力”的含义所在。
2、当我们找到手指的“发力点”后,还要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接受力量的“点”。掌关节发力要到手指第一关节指尖这个“点”的位置,并且,指尖这个“点”与掌关节的发力“点”要形成相互支持的状态。这样,手指第一关节才能找到正确的站立“支点”。手指要“拢”起来,指尖要与琴键抓住劲儿。这才是关键所在。以往所认为的纯粹的“向下”用力使掌关节与指尖的“相互支持”关系无法形成,极易造成按、压琴键,导致腕关节与前臂的僵硬与紧张,使声音发死、发干,这显然不是我们练琴的目的。要从掌关节向指尖“发力”,而不是简单的“用力”,一字之差含义却迥然不同。
3、当我们找到掌关节发力与指尖受力的相互支持的关系时,还有一个重要的“点”是不能忽略的――那就是掌心的“支点”。掌心支点是整个手在弹奏过程中的组织核心,尤其是在快速跑动中,掌心没有了支点,就没有了重心平稳,手指就会乱甩,力量不集中,声音散乱,根本无法正确发音,前面所讲的抓拢用力也就无法完成。很多初学者和教师以为圆圆的手形是“对”的,成了为之追求的目的,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
手腕与手臂力量的运用
要想解决好用力与放松的关系,首先解决手指与琴键的正确工作关系,手腕才能运用自如。一般来讲,弹奏时要根据音乐起伏变化的走势和方向,顺其走势顺其方向而拐弯,使指尖上的力量很好地顺着句子线条转移过去。而且,手腕在我们需要的不同声音中,起到调节与缓冲力量的作用,使声音更加圆润。
有一点需要说明:手指是基础,手腕是配合,如果手腕不会配合,乐句就不好听,但不从音乐出发的不恰当配合,只能起到破坏音乐的作用。当手腕可以按照乐句的变化灵活自如地“拐弯”的时候。它的另一项作用:让手臂力量顺畅的通过,再进入“键盘深处”,使琴弦产生有共鸣的好听的声音也就自然而然地完成了。
我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认为弹琴时手臂力量要“下到底”,那什么是“底”呢?“力量要进入键盘”的深处就是“底”。
众所周知,钢琴是最间接发音的乐器,琴键本身包括内部的机械部份是不会发声的,它只是一个人与钢琴的发音点――琴弦的传递过程,要想发出好听的声音,就必须像小提琴那样,让琴弦去充分振动。所以,弹钢琴的人,心里一定要有“琴弦”的位置,并使力量“进入键盘”,使琴弦充分振动并与你共同歌唱。那么,如何让力量“进入键盘”深处呢?首先,弹奏者本人要有上述意识,另外,还要有具体的训练方法。
我们知道,“重量发音”是钢琴发音的基本原理(所谓“重量”,实际是指手臂自身的重量),我注意到凌老师在学生弹奏时经常轻轻地“撩”学生肘关节一下,原来,肘关节轻轻“撩”了一下,大臂就张开了,那么,正是把大臂重量通过这一“张”一“合”的运动方式,使重量转化为“动态力量”,再经过手指尖与键盘的抓拢工作,还有我们大脑意识中对钢琴发音结构的认识――“进入键盘”深处,送到琴弦上,琴弦充分振动,发出了有穿透力、有共鸣的好听的声音。因此我会建议学生去多游泳,多看看花样滑冰,对弹钢琴如何使用运动方式的力量也许会有所启发。
重心转移与“充分歌唱”的气息运用
音乐是一种语言,音符如同字母,把字母连起来才成为词,才能成为一句话,否则,就无法形成流畅的语言。下面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根据音乐的变化、乐句的起伏,让力量的重心始终在手指或指尖之间进行转移,并随着乐句的高低起伏变化和对韵律的感受“顺势而动”,而不是死板地一个音一个音的追求如鸡啄米似的所谓“颗粒性”。“重心转移”只是表达音乐的一种技术手段,它必须建立在对音乐的理解和内心充分歌唱并找到韵律感的前提下去完成。在具体的乐曲弹奏中,要根据音乐的需求来选择自己的技术方式。
大家都知道,学音乐的人“乐感”的好坏至关重要,一个不会唱或不爱唱的人是无法弹好钢琴的。但是,一般的歌唱与“充分的歌唱”的区别在哪儿呢?一次我听到凌老师在给学生上课时带着学生歌唱,她歌唱时吸气很深、很满,气自丹田而发,乐句拉得住劲儿,那种歌唱时气息的运用与专业的美声唱法差不多,我终于明白她要的歌唱是真正那种发自内心的充分运用气息的方式。弹奏时充分歌唱的积极状态绝不是“哼哼”调所能达到的。学钢琴,我们讲技术是为了让声音好听,让音乐动人。除了深入了解不同时期不同作曲家的作品,还必须有敏感的听觉来判断你需要的声音效果,才能准确地选择出正确的弹奏手段,因此,要以音乐为核心,离开了音乐,技术手段也就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