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狮图》
《三打白骨精》
《晴雯补裘》
关良是中国近现代画坛上一位不可或缺的大家,在中国画的变革大潮中,关良融西学而内化,探索出一条简拙至美的戏曲水墨画之路。从近日起至10月9日,“游艺东西:关良的风格史研究”展在广东美术馆举行。展览以关良及其友人的作品、文章、历史文献、照片等资料,形成关良的图像历史脉络,呈现关良在不同历史时期下的历史形象、个人形象和作品形象。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巧蓉 在最擅长的戏曲领域找到突破和落脚点 关良,字良公,1900年生于番禺。纵观关良的艺术生涯,西方现代艺术的传播耕耘和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创新并重。 据广东美术馆文博馆员武鹏飞介绍,关良作为中国早期的留洋艺术家,在音乐、戏曲、绘画等各个艺术形式上有卓绝的天赋,他的艺术既饱含时代的烙印,又因其独特的际遇和兴趣而特立独行。像彼时多数的留洋画家一样,关良也投身于学习西方绘画的行列之中,系统地学习了西洋画和素描;留学期间,又学习了小提琴,使得关良对西方音乐、艺术见解独到;作为资深的票友,关良自幼嗜好皮黄,老生戏尤其唱得炉火纯青,又拉得一手娴熟的二胡,可谓是最通“戏”的画家。 学成归国后,关良开始自觉地在油画和国画、西方和东方的媒介和风格间持续滑动,“并最终在他最擅长的戏曲领域,找到了突破和落脚点”,武鹏飞说道。 以戏剧人物画开一代风气,“动势”和“点睛”尤为突出 戏剧人物画这个“新画种”,可以说是由关良开创。 关良早期的戏剧人物画,在淡彩水墨的画法基础上,融以西画的用色技法,掺以国画迂缓、迟滞、游移、泥泞的线条,造型上以“简”代“繁”地刻意传神,形成具有“稚拙、率真”“不失其赤子之心”的特点。 著名画家程十发曾这样评价:“关良的戏剧人物画从不拘泥于具体的情节及舞台的服饰细节等,而是抓住特定情景中的精神,以少胜多,以简练的笔墨表现剧中人物的声容气魄。形式上以拙求朴,充溢着一种率真的稚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关良戏剧水墨人物画所体现的创新性和民族性特征无疑为其在中国画领域积累了名声和赞誉,以一幅《三打白骨精》开启了他又一创作高峰。画中孙悟空举棒奋起,白骨精跌倒抬剑欲挡,用色对比丰富,用笔精炼,画面干净。通过眼神、身段的刻画,栩栩如生地再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打斗戏剧效果。 “关良作品中的‘动势’和‘点睛’尤为突出”,武鹏飞介绍说,从前梨园子弟登台亮相,鼓点子“蹦、登、呛”,“呛”一出,亮相完毕,才有人鼓掌、叫好。而关良专选锣鼓点子还未到“呛”的时候,抓住这一瞬间的动势于画面上,因此在画面上的人物也给人一种动态的进击、美学的震动,这就是所谓“画中有戏”。 而“点睛”则是指关良作画,往往最后才画眼睛。展览现场,甚至展出了部分尚未“点睛”的作品,呈现关良创作的过程。在关良看来,眼睛不仅反映着人物一般的动态、神态、情绪,而且更反映出戏剧在特定环境中的特定思想感情、气质。“眸子”两点,焦墨一戳,看来“全不费工夫”,却是“精心之极”的一笔。 《捉放曹》《白蛇传》等关良耄耋时期创作的作品,则更显老练纯熟,如同回归自我的“游戏笔墨”。虽然大多是留白的背景,却在他虚实相生的经营布局下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西洋画的表现主义和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在关良多年的艺术创作中沉淀交融,让他形成了至简至朴、拙趣迟重的绘画风格。 广东美术馆“馆藏活化”的新尝试 策展人、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在展览现场表示,作为近年来对这位岭南艺术大家的最全面的一个学术研究展示,“游艺东西:关良的风格史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零的突破”,是一个“新的尝试”。 这个展览作为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的展览项目之一,亦属该馆“历年来难度极大的一个展”,不管是从藏品的征集和鉴定,还是从展览讲述方式以及学术梳理,整个团队都呕心沥血。“既是以艺术家关良为核心的一次个案研究,也是广东美术馆‘馆藏活化’的一次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