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墨是怎么调的,古代制墨方法和配方

首页 > 生活 > 作者:YD1662024-07-27 12:30:27

中国书法简洁而丰富,古雅且豪迈。

随手万变,任心所成,通三才之品汇,备万物之情状。

书法美传神生动,可以愉目、愉耳、可以动情。

“无色而有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旷神怡。”

其五光十色的神采,轻重徐缓的节奏,就是笔墨的魅力。

书以韵胜,而风格则随之而生。

古人感叹“书法唯风韵难及”。

张怀瓘《书议》评说书法“以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

书贵在得笔意。

书之韵昧取决于用笔与用墨,两者结合生发所体现的即为书家的生命气韵。

真正好的书法家,其作品必定是笔不碍墨,墨不碍笔,笔助墨彩,墨助笔力,笔中见墨,墨中见笔,笔墨结合共同显示力与气和妍与韵,共同显示笔墨丰富的表现力。方志恩书法之美感表现在于其既有墨气淋漓、血脉贯通的磅礴气势;又含淡而意远、静而境深的艺术妙境。

墨法是中国书法用墨技巧中的传统美学原则,以及书法作品因墨色浓淡变化产生的不同艺术风格。

从书法美学的角度看,书法通过灵动神奇的笔法、蓊云烟郁的墨韵、险夷欹正的间架、参差流美的章法,出神入化地创造出元气浑成的艺术美,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书家的审美感受和精神境界,给人以高度的审美享受。

中国书法艺术中,笔法、章法和墨法有机统一。

古代的墨是怎么调的,古代制墨方法和配方(1)

用墨技巧的最高表现.是呈现在书法及国画作品中的墨的味趣及微妙奇幻的色彩变化。近代画坛上,黄宾虹是精干墨法的大师,其点画浑厚华滋,韵味独佳.黄宾虹说;“古人墨法妙于用水,水墨神化,仍在笔力.”(画谭)说:“墨法在用水,以墨为形,水为气,气行,形乃活矣.古人水墨并称,实有至理.” 《书筏,也说:“窘墨欲熟,破水用之则活.”黄宾虹是善用渴笔的圣手,渴笔,关健在于渴而能润,把“渴”与“润”这一对矛盾统一于笔下,才能产生“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的艺术效果.李可染先生说:“笔内含水分不要太多,这样运笔则苍;行笔涩重有力,就能把水分挤出来,这样运笔则润.”一语遭破了“渴而能润”的奥秘,这恰是古人“惜墨如金”之说。

古人云:笔墨之遭,有笔则有墨,无笔则无墨.笔者认为,五笔则无墨是对的,但有笔却不一定有墨,有墨一道,别有学问.作晶中墨的效果与笔法的提按轻重缓急以及纸质的软硬粗细是密切相关的.笔实则墨沉,笔飘则墨浮。用新墨、清水,则有明净清新之趣,用宿墨、浑水,则多沉郁苍浑之气.古人对墨性更多晶求,清张庚《浦山论画》《论墨》一则指出:“墨不论浓淡干湿,要不带半点烟火食气,斯为极致.”王麓台说:“董思翁之笔,犹人所能,其用墨之鲜彩,一片清光.奔然动人,仙矣.”然人只董思翁用墨之妙,可知思翁墨色之清逸精妙.全艘其纸.萱无是纸.必无是墨也.思翁之作墨色多呈清淡,实则用的是浓墨,其故在纸.黄山谷《李白忆旧游诗卷9亦如此.参见图是知,书法创作,纸的择用也是学问.纸不宜于墨,神气不能萌发.杨钧《草堂之灵·说玉》云;“须知古玉可玩,专以色奇.色之能奇,又在多浸。质愈朽,浸愈多,愈见斑驳。”今人多以玉质佳者为上品,此不通之论。”是知,其纸质地坚实细腻者固佳,易得清劲之笔。而孰不知质地松朽者,尤佳,其理通于玉矣。质愈朽,浸愈多,愈见斑驳,其迹愈见墨妙、色奇。

今人不少书作平板乏味,雕琢鄙陋,浮薄浅易,丑拙粗俗,究其因,均不得笔墨所致。只求“个性之张扬”,“形式之新奇”,中国书法的艺术精神与本体价值在一片对传统的叛逆声中失落了。

古代的墨是怎么调的,古代制墨方法和配方(2)

书法本于笔,成于墨。

古来书家重视笔法的同时,也无不重视墨法。

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中指出:“盖笔者墨之师也,墨者笔之充也;且笔非墨无以和,墨非笔无以附。”鲜明地阐述了笔墨之间的辩证关系。纵观中国书法史,如果说,魏晋六朝书家开始对用墨的追求是自发的,那么到了唐代则表现为自觉。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晋人书法重于对笔法的追求,对用墨的关注则注重于入纸度,王羲之为使笔毫挥洒自如,故“用笔着墨,下过三分,不得深浸”。晋人用笔以使转为主,“把笔抵锋,肇乎本性,力圆则润,势疾则涩;紧则劲,险则峻;内贵盈,外贵虚,起不孤……”此用墨入纸产生圆润达到力圆的审美,特定的运笔方式决定了“魏晋六朝,专用浓墨,书画一致……”这一“浓墨如漆”的审美观照与艺术风格。到了唐代,书体的演变已终结,楷书日臻规范成熟,书论渐入高峰,名家辈出,辉映千秋。欧阳询、褚遂良、孙过庭等各家对书法用墨论述精到绝伦,启示后学。

古代的墨是怎么调的,古代制墨方法和配方(3)

欧阳询《八法》中“墨淡则伤神彩,绝浓必滞锋毫,肥则为钝,瘦则露骨。”孙过庭《书谱》中“带燥方润,将浓遂枯”等论述,已将墨法理论上升到技法论中的十分重要的位置。尤其在力追二王的行草书中增强笔墨的*纸力度,得以燥中见润,浓中显劲,于笔法中力现墨彩与墨调,增强了书法的艺术表现力。笔者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观赏到颜真卿《祭侄稿》真迹,笔与墨浑然一体,其墨极浓与极干用在一起,燥渴之笔将墨调推向深、润。这种笔墨技进乎道的境界,令人叫绝!

宋代由于文人水墨画的兴起,用墨打破原有的程式,墨色层次丰富,书家在创作上有更大的自由空间。沈曾植在《海日楼札丛》中谈到:“北宋浓墨实用,南宋浓墨活用,元人墨薄于宋,在浓淡间。”北宋浓墨实薄于唐,南宋浓墨破水活用实胜北宋。

古代的墨是怎么调的,古代制墨方法和配方(4)

首页 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