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
从“*出一条血路”到“改革不停顿 开放不止步”,从经济特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从不为人知的小渔村到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之一,深圳,走过了40个春夏秋冬。
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雄辩地证明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1980年8月26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通过《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宣告经济特区诞生,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面积为327.5平方公里。
图为1982年10月,深圳市城市规划局编制的《深圳经济特区总体规划示意图》
经济特区成立前,惠阳地区宝安县(今深圳市)渔民村居民依靠农林牧渔业为生。深圳1979年的GDP为1.96亿元,人均只有606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仅有0.61亿元,当初最高楼仅有3层。
图为上世纪70年代,原宝安县渔民村破败的水上人家。
随着特区的成立,变化悄然发生。1981年,蛇口工业区树立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牌,这句口号后来响彻全国,成为深圳经济特区突破重重阻力、*出一条血路精神的集中体现。
图为深圳蛇口工业区树立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标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