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1513 份回答中,仅有半成受访者能够分清如何分类回收生活中常见的塑料包装。他们主要依靠包装上的标识来判断塑料是否可回收,其次是媒体资讯和社区指引。
有哪些因素影响了人们分类回收的行为?我们结合年龄和所在城市进行了分析,发现较年轻和较年长的人对回收标准更模糊。18 岁以下的受访者里,有近 10%的回答“完全不清楚”如何分类回收塑料包装。
此外,不同城市的公众对回收难题的回答反映了他们的苦恼,也呈现了城市存在的客观因素。
生活在小城市的人们,直言主要是因为他们所在的城市没有塑料分类规定。而一二线城市面对塑料分类问题则更为复杂,人们更多是因缺乏标识感到迷茫、塑料种类太多疲于分类、没有足够的分类回收设置等。
我们准备好踏入再生时代了吗?
近年来,塑料与环保的议题越来越受人们关注,循环再利用的产品也渐渐进入了消费者的视野。
在我们的统计中,几乎所有受访者(98.7%)愿意选购这些变废为宝的商品,但这个意愿还要看具体的产品类型,以及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人们对使用了再生塑料外包装的食品、日化产品接受度较高,而对于再生材料做的儿童玩具则略有顾虑。
诚然,大部分的受访者还是十分支持循环经济,对循环再利用产品比较青睐。
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在循环经济中,个体的作用比政府和企业更为关键。
而在人们对循环经济所提出的建议中,“环保意识”作为关键词出现的频次也最高,共有 339 次。人们关心分类规则的大众普及,期望环保的意识以生动的形式渗透进生活。
政府和企业在倡导循环经济的过程中,也需充分考虑消费端,采取措施帮助消费者提升意识和行为,使其发挥最大效度的意愿。
塑料与环境是什么关系?在这个问题中,除了少数人认为塑料不应该存在,这个问题太大跟我无关,大部分群体都十分关切。
95%的人认为塑料循环经济对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品质很重要。但在消费、回收等实践中,要落实环保,并非易事。
调研方法:
问卷通过澎湃新闻、腾讯等两个平台投放,投放时间为 2024 年 3 月 28 日至 4 月 8 日,剔除未完答基础题及答题时间少于 1 分钟的样本后,有效问卷为 1513 份。
样本分布:
在 1513 份有效问卷中,18 岁以下占 3.3%,18-24 岁占 32.1%,25-34 岁占 31.0%,35-44 岁占 21.0%,45-54 岁占 7.8%,55 岁以上占比 4.1%,未透露占比 0.8%;
高中学历及以下占 12.1%,大专学历占 20.8%,本科学历占 45.1%,研究生学历占 21.3%,未透露占 0.8%;
一线城市占 20.1%,新一线城市占 16.1%,二线城市占 12.9%,三线城市占 14.5%,四五线城市占 14.8%,未透露或海外城市占 21.7%。
参考资料:
1.麦肯锡-塑料的气候影响,https://www.mckinsey.com/industries/chemicals/our-insights/climate-impact-of-plastics#/
2.澎湃新闻-“申”聚两会|海量快递包装怎么办?周汉民建议加大回收利用力度,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5404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