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上,听到小孩的哭闹,自己也会变得焦躁;工作中,听朋友大倒苦水,心情不自觉也变得糟糕;结伴同游时,一个闷闷不乐的队友让整个团队的气氛阴云笼罩……这样的情形,在日常生活中并不鲜见。自己的情绪何以总是被他人牵动?如何才能避免成为这样的“情绪黑洞”?负面情绪一旦接收或者产生又该如何化解?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心理学上,情绪是指为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现实生活中,即便是面对同样的事件,不同的人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都可能产生不同的反应。同样的秋日景色,有的人“自古逢秋悲寂寥”,有的人却“我言秋日胜春朝”。
对于这种差异,有心理学家提出了情绪ABC理论,认为人针对一个事件(A)所产生的情绪和反应(C),并不是由事件本身的事实或者性质决定的,而是由人们对于这个事件的看法和信念(B)决定的。这为情绪的产生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换言之,如何看待事件,很大程度上将决定会产生什么样的情绪。
进一步而言,情绪又包含了内在感受和外在表现两个部分。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感受,皆是内部、主观的,而通常我们能够观察到的,则是在内在感受牵引下的行为反应。喜就手舞足蹈、怒则面红耳赤、忧会茶饭不思……人们正是从这些行为中感知到他人情绪,并进一步传递。国外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让一个乐观开朗的人与一个唉声叹气的人同处一室,结果不到半个小时,这个原本乐观的人也开始唉声叹气起来。足以见得,如何表达情绪,是影响情绪传递的重要环节。
负面情绪的不恰当表达,就如投石入水,会激起涟漪,层层扩大。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家把孩子骂了一顿;孩子为了出气踹了身边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经过,司机为了避让猫,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这就是著名的“踢猫效应”,描绘的正是负面情绪传递的过程及后果。可见,肆意发泄负面情绪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可能形成恶性循环。
在情绪方面,历来就有“心宽体胖(pán)”的说法,说的是心情乐观开朗,身体自然舒坦。情绪或多或少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做好情绪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方面,我们要通过调整对事物的看法,以求减少消极情绪的产生;另一方面,对待已经产生的消极情绪,则要及时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来调节纾解。有人喜欢小酌,有人借助游戏,有人选择呼呼大睡……类似适度合理的方式,能为消极情绪找到一个合适的出口。
如今,人们在社交中越来越重视“情绪价值”,更倾向于亲近情绪稳定的人。这种来自社交方面的压力,给情绪的排解提出了新的难题。比如,向外因害怕麻烦别人而不愿开口倾诉,对内因无法自我疏导而怀疑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等。不管承不承认,无论处不处理,已经产生的负面情绪不会凭空消失,反而会在日积月累中给生活埋下隐患。承认情绪的波动、正视情绪的反复,或许是保持情绪稳定、提升情绪价值的第一步。
其实,情绪作为个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既是一次认识自我的机会,也是我们与外界互动的一种方式。找到导致焦虑、忧郁、悲伤、痛苦的症结,对症下药加以化解,既有利于悦纳自己,也能够帮助我们在面对外在事物的时候拥有“清风拂山岗”的坦然和从容。
这正是
跌宕起伏
生活会有波澜
喜怒哀乐
烩就人生滋味
大家晚安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图片/包图网
编辑/赵蕊
审签/晓月
监制/乔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