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形状香包怎么做,做辣椒包最简单的方法

首页 > 生活 > 作者:YD1662024-09-06 13:45:58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荷包香,香衣裳;菖蒲插在门框上,出门一望稻谷黄;这儿那儿都是端阳!”

一首悠远的儿歌唱出了浓浓的端午节日氛围。儿歌中所唱的荷包便是“香包”,俗称“香袋”,在古代亦有“香囊”、“佩帷”、“容臭”等别名。

辣椒形状香包怎么做,做辣椒包最简单的方法(1)

香包起源的确切时间已不可考,不过其制作和佩戴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且与荆楚有关。

屈原在《楚辞·离*》中写道:“扈江篱与辟芷兮,仞秋兰以为佩。”这里的“江离”、“辟芷”、“秋兰”均为香草。,纫,乃连缀、缝纫之意。佩即佩帏,指香包,也含佩带之意。由此可见,香包早在屈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就已是一种随身饰物了。

汉乐府长诗《孔雀东南飞》中有“红罗覆斗帐,四角垂香囊”之说,这时的香包被称为“香囊”。到唐宋时期,香包逐渐成为仕女、美人的专用品。至明清两朝,香包已演绎成为爱情信物。

辣椒形状香包怎么做,做辣椒包最简单的方法(2)

香包是端午节特有的装饰品,用于祈祥纳福、驱恶避邪

按我国传统干支纪月法,农历五月即午月。古人以阳气于此日至极、阴气于此日始兴而谓“阴阳争,死生明”。农历五月初五,正值我国夏至前后,高温多湿、毒虫多生、疾病易犯。

南朝梁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说道:“五月俗称恶月,多禁。”“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人们佩香包、悬菖蒲、插艾蒿、饮雄黄酒等以禳疫。

《湖北民俗志·岁时节令》中关于“戴香囊”如此说:“端午节人们有戴香囊的习俗。香囊用布或绸缎绣制而成,内装苍术、菖蒲、雄黄等物,端午节戴在身上以散浊气、驱毒虫。”

香包形式多样,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刺绣形式的,也有用碎布缝成的,在其内填装香料,随身佩戴,香气宜人。

辣椒形状香包怎么做,做辣椒包最简单的方法(3)

其制作方法,宋人陈元靓在《岁时广记》卷二一《端午》中引《岁时杂记》提到几种制作端午“袋”和“囊”的方式:一种是“端午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俗以稻李置丝囊中带之,谓之道理袋”;一种是“端午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或带,或钉门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谓之搐钱”;另一种为“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

这些随身佩饰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避邪的灵符、铜钱,到驱虫的雄黄粉,最后发展成为填充香料的香包。其制作工艺也日趋精致,逐渐成为端午节特有的装饰品。

荆楚香包形式多样,内涵独特

在湖北许多地方,人们把制作端午香包称之为“绣端阳”。江汉平原曾流行一句俗语:“香包身上带,小牙逗人爱。”五月端阳,巧妇们或用各种花布边角余料缝制成小猴子;或用硬纸折成小粽形,外缠五色彩丝;或用五色丝线缠一八卦,悬于小孩颈下,意谓能避邪消灾。

有的用红布做一对红辣椒或小布猴,系在小孩手腕上;还有的用红布做一鸡心形小袋,内装香料,佩戴在小孩身上,用以驱瘟禳疫。又因“鸡心”与“记性”谐音,俗曰小孩将来读*性好。有的孩子胸前挂金钱吊葫芦,表示子贵。各式香包形成端午时节的一道靓丽风景,故有的地方亦将此称为“端阳景”。

辣椒形状香包怎么做,做辣椒包最简单的方法(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