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包形式多样,除了常见的外,还有棕子、莲花、莲藕、金瓜等诸多异形,内装香药,下吊红丝带,充满趣味性。
在屈原生活的战国时代就有佩香囊的习俗:“扈江篱与辟芷兮,仞秋兰以为佩”;楚人对香草的情结一直延续至今。屈原故里秭归是端午习俗的重要发源地,这里的人们把制作香包称为“扎香袋”。当地俗云“五月荷包绣端阳,龙船下水闹长江”,秭归人承袭屈子之风,每到端午都要将艾蒿、雄黄、陈大蒜梗、松、柏,或是花椒、胡椒、白果、核桃、瓜子,或是装上白芷、雄黄、花椒、细辛、苍术五种中药材等俗称“五香”的香料装入绣制精美的囊中,或以五彩丝线缠绕,佩于身上,有祛邪防病之效用。
端午香包成为男女青年定情信物在每年端阳之时,未出阁的女子将自己精心绣制的香包佩戴在衣裙上,并趁机将香包送给心上人,以此为始,演绎成包含诸多内容的“摆端阳”之俗。
在大端阳即农历五月十五这天,姑娘们穿上新衣,佩上香包,头插栀子花,梳妆一新。所佩香囊上有她们自己用五彩丝线绣成的各种吉祥纹样。香包里装有雄黄、艾叶末、苍术、冰片、藿香等中草药和香料,将其佩在身上驱邪避疫。
她们三五成群结伴去河边观看龙船竞渡,很多女子还准备在这天“摆端阳”时将自己精心绣制的香包趁机送给心上人。荆楚女子心灵手巧,自幼随母学习女红,她们不仅缝制技艺精湛,刺绣技艺也非常了得。
爱情是永恒的话题,香包一直是这个永恒话题的视觉表现。在恩施流传着这样一首民歌,土家姑娘也以《绣香包》来表达对情郎的心意:
一绣香袋开头绣,绣个狮子滚绣球,绣球滚在花园里,只见狮子不见球;
二绣香袋丝线长,绣棵板栗岩边长,板栗掉在岩脚里,只见板栗不见郎;
三绣香袋绣桃红,桃红包在绿叶中,叶叶包着桃花红,哥妹几时才相逢;
四绣香袋绣四角,四角香袋绣梭罗,哥是牛郎妹织女,牛郎织女过天河;
五绣香袋绣过头,怀藏香袋门外溜,手帕装进香袋里,香袋送给我的哥。
香包的制作方法一般,香包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盘线式,另一种为刺绣式。
盘线式的香包制作较为简单。用一彩色长条硬卡纸,在折出6个连续正方形后,将其折叠成五角菱形的“棕子”状,似两个三棱金字塔叠在一起,谓之“折壳子”。然后将五彩丝线均匀、有序、分层次地盘绕在“棕子”上,盘线方式的多样性决定了香包色彩搭配和装饰形式的丰富性。最后在下端吊上彩穗和珠子作装饰。这样制作出来的香包,棱角挺括、形状精美,色彩艳丽、层次分明,让人爱不释手。
绣制香包则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手工艺,需平面刺绣和立体缝制相结合。其制作材料包括布料、绣线、香末、棉花以及配饰等。
制作工序主要有:
一、起稿:将设计好的图案绘在纸上剪成纸样,裱在布料背面;
二、刺绣:用各色绣线,以不同的刺绣针法,将绘制好的各种图案纹样绣在缎面布料上。刺绣的面积虽不大,但这个环节最关键,针脚、绣工最能体现制作者的功底,体现香包的精致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