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淄齐国故城位于今天临淄主城区东北的齐都镇。历史上这里作为王侯、刺史驻地长达1350多年。自从西周初期齐国在此建都后,历经过姜齐和田齐二个阶段,将近800年的时间,除个别时期外,这里一直是齐国的都城。秦朝时临淄齐国故城成为齐郡的郡治所在地。楚汉战争中刘邦封韩信为齐王,西汉初期刘邦封长子刘肥为齐王,都以临淄齐国故城为治所。三国时期、西晋初期,临淄齐国故城为青州刺史驻地。
公元311年(西晋永嘉五年),青州刺史移驻广固城(今青州市西北,详见下文)。此后,临淄齐国故城的政治地位逐步下降,但是一直到金代仍然不失为郡或县衙署所在地。元朝末年,齐国故城毁于地震。震后,人们在故城以南新建了临淄县城,也就是今天临淄区政府所在地,此后临淄县衙署就都设在新城了。
第二、根据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齐都临淄包括大城和小城二部分,大城东临淄河,是官吏、平民及商人居住的地方,属外城;小城位于大城西南部,是国君和主要大臣居住的地方,为宫城、内城。二城总周长约21.3公里,总面积达16平方公里。
在遥远的古代,临淄小城(宫城)西门外地下水非常丰富,平地出泉,泉流汇聚成池,古称申池,邻近的城门被称为申门。
当时的申池周边茂林修竹,曲径回廊,水面清流微波,浮光泛金,环境十分优美,是齐国王公贵族宴乐游憩的胜景佳地。
据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北魏时申池边还有古时留下来的树木和竹子。
明代诗人于梦菊在《渑源诗》中这样写道:
雨后松泥屐齿粘,渑源乍觉水清添。
桥南一带垂杨柳,恰趁风前挂酒帘。
可见,一直到了2000多年后的明朝,申池周边仍然风光旖旎,充满诗情画意。据说,直到民国时期,渑水源头仍绿波粼粼,清澈见底,游鱼可数。
然而,公元前609年,就是在环境优美的申池附近,竟然发生了一起弑君大案。
四、齐懿公是如何被*于渑水源头的?
据《左传·文公十八年》记载:“夏五月,公游于申池。二人浴于池,歜(chù)以扑抶(chì)职。职怒。歜曰:“人夺女妻而不怒,一抶女庸何伤!”职曰:“与刖其父而弗能病者何如?”乃谋弑懿公,纳诸竹中。归,舍爵而行。齐人立公子元。
上面这段文字生僻字较多,颇为难懂,下面简单翻译一下。
上文中的“公”、“懿公”说的都是齐懿公,也就是齐国第21位国君。“歜”和“职”也都是人名,前者全称为邴歜(bǐng chù),后者全称为阎职(或雍职)。
齐懿公,姓姜名商人,是齐桓公众多个儿子中的一个。
公元前643年秋,齐桓公病危。为了争夺君位,齐桓公的四个儿子(公子无诡、公子潘、公子商人、公子元)还没等到父亲离世就大打出手,相互攻伐,导致齐桓公无人照看,在饥病交加中孤独死去。
一代枭雄、春秋首霸齐桓公竟然死的如此凄惨。读史至此,顿生无限感慨。吊诡的是:那四个为了争夺君位不顾父亲死活的儿子,后来竟然都坐上齐国国君的宝座。
齐桓公死后,公子无诡(齐中废公)、太子昭(齐桓公指定接班人,齐孝公)、公子潘(齐昭公)先后登上君位。但是,公子商人始终没有放弃夺位野心。公元前613年,齐昭公(公子潘)去世,公子商人*死昭公之子,即位为君,史称齐懿公。
为了登上齐国君位,齐懿公足足等了30年。但是,对这来之不易的成果,齐懿公并没有珍惜,整天花天酒地,荒淫好色,让国人大失所望。
且说到了公元前609年,也就是齐懿公即位的第五年,齐懿公到申池游玩。在齐懿公的随侍人员中有二个人需要特别注意,那就是前文中提到的邴歜和阎职。
邴歜与齐懿公原有*父之仇。当年齐懿公为公子时,曾经与邴歜的父亲争夺采邑,未能如愿,因此怀恨在心。齐懿公即位后,邴歜的父亲早已死去,但是齐懿公仍然让人掘开坟墓,把邴歜父亲的脚砍了下来。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邴歜后来竟然担任了齐懿公的车夫。
阎职与齐懿公有夺妻之恨。阎职的妻子非常貌美,却被齐懿公纳入宫中供其淫乐。同样让人不可思议的是,阎职竟然也在齐懿公身边担任了一个类似于车夫之类的角色——骖乘。
这次齐懿公到申池游玩,邴歜和阎职都参加了。在申池泉水中洗浴时,邴歜用鞭子打了阎职一下,阎职生气了。
邴歜说:“你连妻子被人夺去都不生气,挨一鞭子有什么可生气的?”
阎职回敬道:“你还说我呢!有的人父亲死后被人砍了脚,不是也没见多恼恨吗”。
说来说去,二人都感到羞愧难当,多年来对齐懿公的仇恨被激发出来了,于是合谋*死了齐懿公,并把尸体藏到了申池边的竹林中。
齐懿公死后,国人恨其生前的骄恣无道,废掉了他的儿子,迎立在卫国避难的公子元即位,史称齐惠公。至此,齐桓公死前参与君位争夺的四个儿子或早或晚、或长或短都登上齐国的君位。
关于这件事,晋代为《左传》作注的杜预写道:“申池,齐南城西门,(鲁)文公十八年,*(齐)懿公,纳诸竹中,其地多竹木。”
六、赵氏孤儿长大成人,渑源之竹遭殃
关于“申池有竹”的记载还体现在《左传》的另一篇文章中:公元前555年,“乙酉,魏绛、栾盈以下军克邿。赵武、韩起以上军围卢,弗克。十二月戊戌,及秦周,伐雍门之萩。范鞅门于雍门,其御追喜以戈*犬于门中。孟庄子斩其以为公琴。己亥,焚雍门及西郭、南郭。刘难、士弱率诸侯之师焚申池之竹木。”
这段文字人名、地名太多,很多人不明白说的是咋回事。杜预将其简化为:“赵武、韩起,率诸侯之师,焚申池之竹木”。这就比较简洁明了了。
上文中提到的韩起、赵武、魏绛分别是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国的先祖,其中以赵武最为著名,也就是故事《赵氏孤儿》中的那个孤儿。在这个可歌可泣的故事中,很多人为了保护赵武付出了鲜血和生命。
赵武长大复出后,受到了晋悼公的重用,为延续晋国的霸主地位立下了很多功劳。公元前555年,赵武、韩起率十二家诸侯出兵伐齐。齐国抵挡不住,临淄被围。晋军在临淄城外大肆破坏,“伐雍门之萩”、“焚雍门及西郭、南郭”、“焚申池之竹木”。
在这个记载中,除了需要注意申门外的竹木外,雍门也是当时临淄城的一座城门,和申门一样位于城池西部。史*载,齐城有门13座,现已探明11座,申门、雍门都在已经探明之列。
上文还提到了“南郭”一词,这里的“南郭”是指当时临淄城南外的居民点或社区。郭为外城。据传,当时齐国国君让一些同族大夫分散居住在临淄城外的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分别称为东郭、南郭、西郭、北郭。
在历史典故“滥竽充数”中的南郭先生(原文为南郭处士)就是临淄人,生活在战国时代的齐宣王、齐湣(mǐn)王时期。按常理推测,此人应该家居临淄城外的南郭社区。
六、稷下学宫就在渑水河畔?
作为渑水的源头,申池之水如果不外溢出形成河流,那么就和渑池一样,不过是个有名的水池或池塘而已。
现实中,申池之水向北溢出,顺城流淌,变成了一条小河,即为渑水。
渑水形成后由南向北缓慢流淌,不久接纳了临淄城的一处排水口,河面渐宽,绿波粼粼,潺潺而下,经今临淄齐都镇的长胡同村东,过督府巷东,穿过东、西石桥村,流入邵家圈村。